送僧仲剬東遊兼寄呈靈澈上人

釋子道成神氣閒,住持曾上清涼山。 晴空禮拜見真像,金毛五髻卿雲間。 西遊長安隸僧籍,本寺門前曲江碧。 鬆間白月照寶書,竹下香泉灑瑤席。 前時學得經論成,奔馳象馬開禪扃。 高筵談柄一麾拂,講下門徒如醉醒。 舊聞南方多長老,次第來入荊門道。 荊州本自重彌天,南朝塔廟猶依然。 宴坐東陽枯樹下,經行居止故臺邊。 忽憶遺民社中客,爲我衡陽駐飛錫。 講罷同尋相鶴經,閒來共蠟登山屐。 一旦揚眉望沃州,自言王謝許同遊。 憑將雜擬三十首,寄與江南湯慧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釋子:指僧人。
  • 道成:修行有成。
  • 神氣閒:神態安詳。
  • 住持:寺廟的主持。
  • 清涼山:佛教聖地,位於今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
  • 金毛五髻:形容佛像的莊嚴。
  • 卿雲:祥雲。
  • 隸僧籍:登記爲僧人。
  • 曲江:地名,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 寶書:珍貴的書籍,此處指佛經。
  • 香泉:香甜的泉水。
  • 瑤席:華美的席子。
  • 經論:佛教的經典和論述。
  • 禪扃:禪門,指佛教的修行場所。
  • 談柄:談話的工具,此處指講經時的法器。
  • 麾拂:揮動拂塵。
  • 荊門道:荊州的道路。
  • 彌天:極大的罪過,此處指佛教的重要。
  • 塔廟:佛塔和寺廟。
  • 宴坐:安坐。
  • 東陽:地名,位於今浙江省金華市。
  • 枯樹:指禪宗的象徵,表示靜坐修行。
  • 經行:佛教徒的修行方式之一,指繞行佛塔或寺廟。
  • 故臺:舊時的臺基。
  • 遺民:指隱居的人。
  • 社中客:指隱居的友人。
  • 飛錫:僧人遊方時所持的錫杖。
  • 相鶴經:關於鶴的經書。
  • 登山屐:登山時穿的鞋。
  • 沃州:地名,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
  • 王謝:指王羲之和謝安,兩位東晉時期的著名文人。
  • 雜擬:雜詩。
  • 湯慧休: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

翻譯

僧人修行有成,神態安詳,曾住持在清涼山上的寺廟。 在晴朗的天空下禮拜,見到莊嚴的佛像,金色的毛髮和五髻在祥雲間閃耀。 他西遊至長安,登記爲僧人,本寺門前是碧綠的曲江。 松樹間的白月光照耀着珍貴的佛經,竹林下的香泉灑在華美的席子上。 前些時候學成了佛教的經典和論述,奔馳如象馬般開啓了禪門。 在高高的講壇上,他揮動拂塵,講壇下的門徒們如醉如醒。 舊時聽說南方有許多高僧,他們依次來到荊州的道路上。 荊州本就重視佛教,南朝的佛塔和寺廟依然存在。 在東陽的枯樹下安坐,繞行在舊時的臺基邊。 忽然想起隱居的友人,爲我停留在衡陽,手持飛錫。 講經結束後一同尋找關於鶴的經書,閒暇時一起擦亮登山的鞋子。 一旦揚起眉毛望向沃州,自言自語說王羲之和謝安也同意同遊。 憑藉這三十首雜詩,寄給江南的湯慧休。

賞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送別僧人仲剬東遊的作品,詩中描繪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和佛教的莊嚴景象。通過對比僧人在清涼山和長安的生活,展現了僧人對佛教的虔誠和修行的成果。詩中還表達了對南方高僧的敬仰和對荊州佛教文化的讚美。最後,詩人通過回憶和想象,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和對未來旅行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個人的情感體驗。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