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路入嶺南腹地,水邊的蓼花紫紅,映着棕桐葉的暗綠。一場微雨之後,家家把紅豆採集,樹下翻揚纖纖細手,一雙雙雪白如玉。
注釋
南中:猶言南國。王勃《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詩:“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桄(guāng)榔:南方常綠喬木,棕桐樹之一種,亦稱“砂糖椰子”,其幹高大,多產在中國的南方。暗:一作“裏”。蓼(liǎo):水草之一種。
紅豆:紅豆樹產於嶺南,秋日開花,其實成豆莢狀,內有如碗豆大的子,色鮮紅,古代以此象徵相思之物。
纖纖擡素手:即“擡纖纖素手”的倒文。
序
《南鄉子·路入南中》是五代十國時期詞人歐陽炯創作的一首詞。此詞寫南國水鄉的風物人情。首句交代地域,次句寫桃榔、寥花等南中風物。末三句,寫雨後樹底收紅豆的情形,是寫人情,亦見風物。詞中寫了綠的桄榔、紅的蓼花與紅豆、雪白的纖手、豔麗的色彩,使風物人情充滿詩情畫意。
賞析
花間詞人中,歐陽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詠南方風物的《南鄉子》詞,在題材、風格方面都給以描寫豔情爲主的花間詞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路入南中,桄榔葉暗蓼花紅。”頭兩句寫初入南中所見。桄榔樹身很高大,所以作者一眼就能看到。蓼花雖非南國特有,但也以南方水鄉澤國爲多,所謂“紅蓼花寒水國秋”可證。恍榔樹葉深綠,故說“暗”。“枕榔葉暗蘿花紅”,一高一低,一綠一紅,一是葉一是花,一岸上一水邊,互相映襯,勾畫出了南中特有的風光,並寫出了它給予作者的第一個鮮明印象。
“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上兩句所寫的,還是靜物,這裏進一步可到人物的活動。紅豆也爲南中所恃有,嶺南天熱。微雨過後,業己成熟的紅豆莢正待採摘。故有“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的描寫。這兩句將南中特有的物產和風習、人物活動揉合在一起,組成一幅典型的南中風情畫,透出濃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
“樹底纖纖擡素手。”採摘紅豆的,多是婦女,所以遠遠望去,但見兩岸。人家近旁的相思樹下,時時隱現着紅妝女一的倩麗身影和她們的纖纖皓腕。這是南中風物的寫實。但這幅畫圖卻因爲有了這一筆,整個地靈動起來了,顯現出了一種動人的風的。紅豆又稱相思子。王維的《相思》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流傳衆口的詩篇無形中賦予了這索手收紅豆的日常勞動以一種動人遐想的詩意美。面對這幅鮮麗而富於溫馨氣息的畫圖,呼吸着南國雨後的清新空氣,詞人的身心都有些陶醉了。《南鄉子》單調字數不到三十,格調比較輕快。結句的含蘊耐味顯得格外重要。歐陽炯的這首就是既形象鮮明如畫,又富於餘思的。
《栩莊漫記》對歐陽炯的《南鄉子》八首作了一個總評曰:“《南鄉子》八首,多寫炎方風物,不知其以何因緣而注意及此?炯蜀人,豈曾南遊耶?然其詞寫物真切,樸而不俚,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而爲寫景紀俗之詞,與李珣可謂笙罄同音者矣。”的確,在《花間集》中,這樣樸質清新的風土人情詞作,是別具韻味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桄榔(guāng láng):一種常綠喬木,葉大,花紅。
- 蓼花(liǎo hu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紅色或白色。
- 紅豆:相思樹所結的果實,常用來象征愛情或相思。
- 纖纖(xiān xiān):形容女子手細長柔美。
- 素手:潔白的手。
繙譯
路途進入南方的疆域,桄榔樹的葉子深綠,蓼花則顯得格外紅豔。微雨過後,兩岸的人家開始忙碌,他們正在採摘紅豆。在樹下,可以看到女子們纖細潔白的手,輕輕地擡起,採摘著果實。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南方雨後的田園風光,通過桄榔葉的深綠與蓼花的紅豔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地展現了南國的自然景色。微雨後的清新,兩岸人家的生活場景,以及女子採摘紅豆的細膩動作,共同搆成了一幅甯靜而充滿生機的畫麪。詩中“纖纖擡素手”一句,不僅描繪了女子的美麗,也增添了詩意的柔美與溫婉。

歐陽炯
名或作迥。五代末宋初益州華陽人。善文章,尤工詩詞。少事前蜀王衍爲中書舍人。國亡,降後唐,補秦州從事。後復入蜀,事後蜀孟知祥,累官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從孟昶歸宋爲翰林學士。宋太祖開寶四年,嶺南平,議遣炯祭南海,稱病不出,被罷職。旋卒。其詞多寫豔情,今存四十餘首。又著有《花間集序》。
► 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