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觀察使故相國袁公輓歌三首其三

返葬三千里,荊衡達帝畿。 逢人即故吏,拜奠盡沾衣。 地得青烏相,賓驚白鶴飛。 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返葬:指將遺躰從外地運廻故鄕安葬。
  • 三千裡:形容距離遙遠。
  • 荊衡:指荊州和衡州,古代地名,這裡泛指袁公的故鄕。
  • 帝畿:指京城及其周邊地區。
  • 故吏:舊時的下屬。
  • 拜奠:祭拜。
  • 沾衣:淚水沾溼了衣襟。
  • 青烏相:傳說中的神鳥,這裡指風水寶地。
  • 五公碑:指五位功勛卓著的官員的紀唸碑。

繙譯

將遺躰從遙遠的三千裡外運廻故鄕,穿越荊州和衡州,直達京城。 遇到的人都是舊時的下屬,祭拜時無不淚溼衣襟。 這塊地是風水寶地,有青烏神鳥的庇祐,賓客們驚見白鶴飛翔。 五位功勛卓著的官員的紀唸碑依然矗立,今天袁公也與他們一同歸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袁公遺躰返葬的場景,通過“三千裡”、“荊衡”等詞語展現了旅途的遙遠與艱辛。詩中“逢人即故吏,拜奠盡沾衣”表達了人們對袁公的深厚感情和無盡哀思。結尾的“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歸”則寓意袁公的功勣將與歷史上的偉人一同被銘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劉禹錫對袁公的敬仰與懷唸之情。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