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子臺有感二首

闇生魑魅蠹生蟲,何異讒生疑阻中。 但使武皇心似燭,江充不敢作江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àn):暗,昏暗。
  • 魑魅(chī mèi):傳說中的山林妖怪。
  • (dù):蛀蟲。
  • (chán):說別人的壞話,誹謗。
  • 疑阻:懷疑和阻礙。
  • 武皇:指漢武帝。
  • 江充:漢武帝時期的官員,因誣陷太子劉據而被殺。

翻譯

昏暗中滋生妖怪,蛀蟲中滋生蟲子,這與讒言在懷疑和阻礙中滋生有何不同? 只要武皇的心如明燭般明亮,江充也不敢成爲那個誣陷他人的江充。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闇生魑魅蠹生蟲」與「讒生疑阻中」,揭示了昏暗與讒言的相似之處,即都能在不明朗的環境中滋生不良事物。後兩句則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君主心如明燭,那麼即使是像江充這樣的奸臣也不敢肆意妄爲。這裏既表達了對清明政治的嚮往,也暗含了對當時政治昏暗的批評。白居易以簡潔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政治清明與昏暗之間的對比,以及君主明智與否對國家政治的重要影響。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