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暇日憶廬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韻多敘貶官已來出處之意
諫諍知無補,遷移分所當。
不堪匡聖主,只合事空王。
龍象投新社,鵷鸞失故行。
沈吟辭北闕,誘引向西方。
便住雙林寺,仍開一草堂。
平治行道路,安置坐禪牀。
手版支爲枕,頭巾閣在牆。
先生烏几舄,居士白衣裳。
竟歲何曾悶,終身不擬忙。
滅除殘夢想,換盡舊心腸。
世界多煩惱,形神久損傷。
正從風鼓浪,轉作日銷霜。
吾道尋知止,君恩偶未忘。
忽蒙頒鳳詔,兼謝剖魚章。
蓮靜方依水,葵枯重仰陽。
三車猶夕會,五馬已晨裝。
去似尋前世,來如別故鄉。
眉低出鷲嶺,腳重下蛇岡。
漸望廬山遠,彌愁峽路長。
香爐峯隱隱,巴字水茫茫。
瓢掛留庭樹,經收在屋樑。
春拋紅藥圃,夏憶白蓮塘。
唯擬捐塵事,將何荅寵光。
有期追永遠,無政繼龔黃。
南國秋猶熱,西齋夜暫涼。
閒吟四句偈,靜對一爐香。
身老同丘井,心空是道場。
覓僧爲去伴,留俸作歸糧。
爲報山中侶,憑看竹下房。
會應歸去在,松菊莫教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諫諍(jiàn zhèng):直言規勸,使改正錯誤。
- 匡聖主:輔佐聖明的君主。
- 事空王:侍奉佛教,空王指佛教中的佛陀。
- 龍象:佛教中比喻修行有成就的人。
- 鵷鸞:古代傳說中的神鳥,比喻高貴的人。
- 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的地方,代指朝廷。
- 西方:指佛教,佛教源自印度,地理位置在中國的西方。
- 雙林寺:寺廟名,此處指作者居住的寺廟。
- 草堂:簡陋的居所,常指文人隱居的地方。
- 手版:古代官員上朝時手持的笏板。
- 頭巾:古代男子裹頭的紡織物。
- 烏幾舄(wū jī xì):黑色的几案和鞋,指簡樸的生活用品。
- 白衣裳:白色的衣服,指平民或居士的裝束。
- 風鼓浪:比喻世事變遷,風波不斷。
- 日銷霜:比喻時光流逝,歲月無情。
- 三車:佛教用語,指羊車、鹿車、牛車,比喻三種不同的修行方法。
- 五馬:古代官員的代稱,五馬分屍是古代的一種酷刑。
- 鷲嶺:山名,此處指高峻的山嶺。
- 蛇岡:山名,此處指蜿蜒的山岡。
- 香爐峯:山峯名,廬山的一處名勝。
- 巴字水:形狀像「巴」字的水流。
- 紅藥圃:種植紅花的園地。
- 白蓮塘:種植白蓮的池塘。
- 永遠:指佛教中的永生。
- 龔黃:指古代的賢臣龔遂和黃霸。
- 四句偈:佛教中的四句詩偈,通常含有深刻的哲理。
- 丘井:古代鄉村的井,比喻平凡的生活。
- 道場:佛教中修行的場所。
- 俸:官員的薪水。
翻譯
我知道直言規勸對國家無補,遷移到此是分內之事。 不能輔佐聖明的君主,只適合侍奉佛教。 像龍象一樣投身新的社團,像鵷鸞一樣失去了舊日的行徑。 沉思着辭別了朝廷,被引向了佛教的西方。 於是我住在雙林寺,又開了一間草堂。 平整道路,安置坐禪的牀。 用手版做枕頭,頭巾掛在牆上。 用烏幾和鞋,穿着白衣裳。 整年都不曾感到悶,終身都不打算忙。 消滅了殘餘的夢想,換掉了舊日的心腸。 世界充滿了煩惱,形體和精神都已損傷。 正如風鼓動波浪,轉而成爲日銷的霜。 我的道路尋找着知止,君恩偶爾未忘。 突然蒙頒鳳詔,兼謝剖魚章。 蓮花靜依水,葵花枯重仰陽。 三車仍是夕會,五馬已晨裝。 去似尋前世,來如別故鄉。 眉低出鷲嶺,腳重下蛇岡。 漸漸望見廬山遠,更加愁峽路長。 香爐峯隱隱,巴字水茫茫。 瓢掛在留庭樹,經收在屋樑。 春拋紅藥圃,夏憶白蓮塘。 唯擬捐塵事,將何荅寵光。 有期追永遠,無政繼龔黃。 南國秋猶熱,西齋夜暫涼。 閒吟四句偈,靜對一爐香。 身老同丘井,心空是道場。 覓僧爲去伴,留俸作歸糧。 爲報山中侶,憑看竹下房。 會應歸去在,鬆菊莫教荒。
賞析
這首作品是白居易在貶官後對生活的反思與自省。詩中,他表達了對政治生涯的失望和對佛教生活的嚮往。通過對比朝廷與寺廟的生活,他描繪了自己從政治中心到佛教隱居的轉變。詩中充滿了對塵世的厭倦和對精神追求的渴望,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寧靜與超脫。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廬山、香爐峯等,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簡樸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反映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