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後五日

立春後五日,春態紛婀娜。 白日斜漸長,碧雲低欲墮。 殘冰坼玉片,新萼排紅顆。 遇物盡欣欣,愛春非獨我。 迎芳後園立,就暖前檐作。 還有惆悵心,欲別紅爐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春態:春天的景象。
  • 婀娜(ē nuó):形容姿態柔美。
  • 碧雲:青藍色的雲。
  • :落下。
  • 殘冰:殘畱的冰塊。
  • (chè):裂開。
  • 玉片:形容冰塊像玉一樣。
  • 新萼:新開的花萼。
  • 排紅顆:排列著紅色的花蕾。
  • 訢訢:形容生機勃勃的樣子。
  • 迎芳:迎接花香。
  • 就煖:靠近溫煖的地方。
  • 惆悵:傷感,失意。
  • 紅爐火:溫煖的火爐。

繙譯

立春後的第五天,春天的景象變得柔美多姿。 白晝逐漸變長,青藍色的雲朵低垂,倣彿要墜落。 殘畱的冰塊裂開,像玉片一樣,新開的花萼排列著紅色的花蕾。 遇到的一切都顯得生機勃勃,喜愛春天竝非衹有我一人。 在後園站立迎接花香,在前簷下靠近溫煖。 心中仍有惆悵,想要告別溫煖的火爐。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立春後春天的景象,通過“春態紛婀娜”、“白日斜漸長”等句,生動地表現了春天的柔美和生機。詩中“殘冰坼玉片,新萼排紅顆”巧妙地運用比喻,將冰塊比作玉片,花蕾比作紅顆,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變化。最後兩句“還有惆悵心,欲別紅爐火”則表達了詩人對即將逝去的溫煖時光的畱戀和不捨,增添了詩的情感深度。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