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偶作

五年職翰林,四年涖潯陽。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宮郎。 二年直綸閤,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載,有詩千餘章。 境興周萬象,土風備四方。 獨無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今爲青宮長,始來遊此鄉。 裴回伊澗上,睥睨嵩少傍。 遇物輒一詠,一詠傾一觴。 筆下成釋憾,卷中同補亡。 往往顧自哂,眼昏須鬢蒼。 不知老將至,猶自放詩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lì):到,至。
  • 潯陽:今江西省九江市。
  • 巴郡:今重慶市一帶。
  • 南宮郎:指在南宮(即尚書省)任職的郎官。
  • 直綸閤:指在綸閣(即中書省)任職。
  • 刺史堂:指擔任刺史的官署。
  • 悢悢(liàng liàng):悲傷,惆悵。
  • 青宮長:指太子的官職。
  • 裴回:徘徊。
  • 伊澗:伊水和澗水,均在洛陽附近。
  • 嵩少:嵩山和少室山,均在洛陽附近。
  • 睥睨(pì nì):斜視,有傲慢或不滿之意。
  • (shāng):古代酒器。
  • 釋憾:消除遺憾。
  • 補亡:補充缺失。

翻譯

我在翰林院任職五年,四年在潯陽。一年擔任巴郡的郡守,半年在南宮做郎官。兩年在中書省任職,三年在刺史的官署。這十五年來,我寫了上千首詩。這些詩描繪了周遭萬物的景象,涵蓋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唯獨沒有寫過洛陽的作品,這讓我心中感到悲傷。現在我成爲太子的官職,終於有機會來到這個鄉間遊玩。我在伊水和澗水之間徘徊,斜視着嵩山和少室山。遇到景物就寫一首詩,每寫一首就喝一杯酒。筆下的詩消除了我的遺憾,詩卷中補充了我未曾觸及的缺失。我常常自嘲,眼睛昏花,鬚髮已蒼。不知道自己已經老了,仍然放縱自己沉浸在詩歌的狂熱中。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對自己過去十五年官宦生涯和詩歌創作的回顧。詩中,他詳細列舉了自己在不同地方和職位上的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如何激發了他的詩歌創作。白居易表達了對未能創作洛陽詩作的遺憾,以及對自己詩歌創作的熱愛和執着。詩的最後,他自嘲地描述了自己的老態,但仍然保持着對詩歌的熱情,展現了詩人不屈不撓的藝術追求和生命力。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