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蓮花藏:指佛的智慧,如同蓮花一樣清淨無染。
- 貝葉書:古代印度用貝多羅樹葉寫經,故稱佛經爲貝葉書或貝書。
- 菩提:梵語,意爲覺悟、智慧。
- 觀指非知月:比喻只看表面現象,不理解事物的本質。
- 忘筌:出自《莊子》,筌是捕魚的工具,忘筌即得到魚後忘掉捕魚的工具,比喻達到目的後忘記了原來的憑藉。
- 得魚:比喻達到目的。
- 登彼岸:佛教用語,指達到解脫的境界。
- 舍筏:筏是渡河的工具,舍筏即過河後捨棄筏子,比喻達到目的後捨棄手段。
翻譯
既然領悟了佛的清淨智慧,就應該捨棄那些佛經文字。 覺悟沒有固定的地點,文字本身也是空洞無物的。 只看手指並不能真正理解月亮,忘記了捕魚的工具纔是真正得到了魚。 聽說你已經達到了解脫的境界,那麼捨棄渡河的筏子又有什麼關係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白居易對佛教教義的深刻理解。他認爲,真正的覺悟不依賴於文字和經書,而是要超越這些形式,直接領悟佛法的本質。詩中運用了多個佛教和道家的比喻,如「蓮花藏」、「貝葉書」、「菩提」、「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等,形象地闡述了這一觀點。最後兩句「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更是強調了達到目的後應捨棄手段的道理,體現了詩人對佛教解脫境界的嚮往和理解。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