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三題·東林寺白蓮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飆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我慚塵垢眼,見此瓊瑤英。 乃知紅蓮花,虛得清淨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結才成。 夜深衆僧寢,獨起繞池行。 欲收一顆子,寄向長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
拼音

所属合集

#荷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湛湛(zhàn zhàn):清澈的樣子。
  •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別稱。
  • 清飆(qīng biāo):清風。
  • 泄香:散發香氣。
  • 銀囊:比喻荷花的花苞。
  • 瀉露:露水滴落。
  • 玉盤:比喻荷葉。
  • 塵垢:塵土和污垢,比喻世俗的污染。
  • 瓊瑤: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
  • :花。
  • (è):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一,位於花瓣下部。
  • (fū):展開。
  • 秋房:指蓮蓬。
  • 長安城:唐朝的都城,今西安。

翻譯

東林寺北塘的水,清澈見底。 水中生長着白色的荷花,有三百多朵。 白天它們閃耀着光彩,清風散播着芳香。 荷花的香氣如同銀囊破裂般四溢,露水則像玉盤傾瀉。 我感到自己的眼睛被塵世污染,卻有幸見到這如瓊瑤般的美景。 這才知道紅蓮花,其實並不配得上清淨之名。 夏天的花萼還未凋謝,秋天的蓮蓬已經結成。 深夜裏,衆僧已經安睡,我獨自繞池行走。 想要摘取一顆蓮子,寄往長安城。 但又擔心一旦離開山中,這蓮子便無法在人間生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廬山桂的清雅與超凡脫俗。白居易通過對東林寺北塘水的清澈、白荷的純潔與光彩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讚美和對塵世的厭倦。詩中「我慚塵垢眼,見此瓊瑤英」一句,既展現了對美景的敬畏,也反映了對自身塵世身份的自嘲。結尾的「但恐出山去,人間種不生」則深刻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世俗界限的思考,以及對自然之美的珍視和保護之情。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體現了白居易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