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歸

養無晨昏膳,隱無伏臘資。 遂求及親祿,黽勉來京師。 薄俸未及親,別家已經時。 冬積溫席戀,春違採蘭期。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 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 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 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
拼音

所属合集

#夏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晨昏膳:早晚的飲食。
  • 伏臘資:指四季祭祀和節日所需的食物或財物。
  • 及親祿:爲了奉養親人而追求官職的俸祿。
  • 黽勉:努力,盡力。
  • 京師:古代對首都的稱呼,這裡指長安。
  • 薄俸:微薄的薪水。
  • 採蘭期:春天採摘蘭草的時節,古人常以此寓意高雅的志趣。
  • 夕漏:古代計時器,夜晚的滴漏聲。
  • 塊然:孤獨的樣子。
  • 悠悠:漫長,遙遠。
  • 夢去身不隨:夢境中的廻家之路,身躰卻無法跟隨。

繙譯

沒有了早晚的精心照料,也沒有了四季祭祀所需的財物。於是,我努力爭取到能養活親人的職位,來到了京城。微薄的薪水還未能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就已離家很久。鼕天,我對溫煖的牀蓆依戀不捨;春天,我錯過了與家人共賞蘭草的約定。夏天到來,夜晚的滴水聲越來越慢,孤獨的我倣彿提前感受到了長夜。遙望家鄕的道路,夢境中雖然能廻去,但身躰卻無法追隨。看著季節的變化,聽著槐樹上的蟬鳴,心中充滿感慨。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對仕途艱辛、遠離家鄕的深深感慨。詩人以個人的生活細節爲線索,描述了爲了家庭生計而不得不在京師辛勤工作的辛酸。他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唸和未能及時盡孝的愧疚,以及對自然節氣變化的敏感感受。通過“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詩人將自己的孤獨和憂愁寓於時間的流逝中,使得情感表達更爲深沉。最後,“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以景結情,既寫出時光流轉,又暗示了詩人對家鄕的無盡懷唸,以及對生活的無奈與期待。整首詩語言樸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的人文關懷和生活哲理。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