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月悲逝者

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 何處曾經同望月? 櫻桃樹下後堂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存亡:生存和死亡,這裏指生死離別。
  • 潸然:[shān rán],形容流淚的樣子。
  • 今宵:今晚。
  • 櫻桃樹下後堂前:指曾經與逝者一同賞月的地方,即櫻桃樹下的後堂前。

翻譯

每當感受到月光的照耀,我就不禁潸然淚下,今夜的月色與往年並無二致。 我們曾在哪裏一同仰望這輪明月呢? 那是在櫻桃樹下的後堂前。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月色這一永恆不變的自然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逝去親人的深切懷念。詩中「存亡感月一潸然」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生死離別的感慨,又巧妙地引出了對往昔共同賞月時光的回憶。後兩句則通過具體場景的描繪,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懷念之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白居易詩歌的感人魅力。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