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楊同州寒食幹坑會後聞楊工部欲到知予與工部有敷水之期榮喜雖多歡宴且阻辱示長句因而答之

往來東道千餘騎,新舊西曹兩侍郎。 家佔冬官傳印綬,路逢春日助恩光。 停留五馬經寒食,指點三峯過故鄉。 猶恨幹坑敷水會,差池歸雁不成行。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道:東道主,指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
  • 千餘騎:形容隨從衆多。騎,音jì,指騎馬的人。
  • 西曹:古代官署名,此處指官職。
  • 侍郎:古代官名,爲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員。
  • 冬官:古代官名,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務。
  • 印綬:古代官員的印章和系印的絲帶,代表官職。
  • 恩光:恩寵,指皇帝的恩澤。
  • 五馬:古代太守的代稱,此處指高官。
  •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節前一天,古代有禁火三日的習俗。
  • 三峯:指三座山峯,可能是詩人故鄉的標誌性地貌。
  • 幹坑: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敷水: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差池:差錯,不齊。
  • 歸雁:比喻歸鄉的人。

翻譯

我作爲東道主,接待了衆多騎馬的賓客,其中有新舊兩位西曹侍郎。 我家世代相傳冬官的印綬,路遇春日,更添皇帝的恩澤。 高官停留在此,經過寒食節,指點着三座山峯,經過我的故鄉。 遺憾的是,幹坑和敷水的聚會已經結束,歸鄉的雁羣也因差錯未能成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作爲東道主接待高官的場景,通過「千餘騎」、「兩侍郎」等詞語展現了盛況。詩中「家佔冬官傳印綬」一句,既顯示了家族的榮耀,也暗示了詩人的身份地位。後兩句則通過「寒食」、「三峯」等意象,勾畫出故鄉的春日景象。結尾的「猶恨」、「差池」表達了詩人對未能與工部侍郎共聚的遺憾,以及對歸鄉之路的期盼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和友情的深切思念。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