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四塞黃雲接,西征更北征。 飢鷹掠地去,駿馬跑空鳴。 出磧河聲咽,抱關山勢橫。 風生聞觱篥,月黑見欃槍。 草際髑髏語,雲間獵火明。 旋炊白登路,暗搗黑山營。 鼓角三邊肅,熊羆萬里行。 提攜玉龍起,擬死報明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sài):邊境
  • 飢鷹:餓了的老鷹
  • (lüě):猛撲
  • (qì):沙漠
  • (yān):聲音低沉
  • 抱關山:環繞關山
  • 勢橫:氣勢橫盛
  • 聞觱篥(bì lì):聽到笛子聲
  • (chán):古代一種樂器
  • 髑髏(dú lóu):頭骨
  • 獵火:獵戶點燃的火
  • 鏇炊(xuán chuī):鏇風卷起
  • 登路:上路
  • 暗擣:暗中襲擊
  • 熊羆(xiónɡ bī):古代傳說中的猛獸
  • 提攜(tí xié):攜帶
  • 玉龍:傳說中的神龍
  • 明庭:明朝的朝廷

繙譯

四麪的邊境黃雲相接,西征再往北征。餓了的老鷹猛撲地飛去,駿馬奔跑著空中嘶鳴。出現在沙漠中的河流發出低沉的聲音,環繞關山氣勢橫盛。風吹起時能聽到笛子聲,月黑時能看見樂器欃槍。草地上頭骨在說話,雲層中獵戶點燃的火光明亮。鏇風卷起白色的塵土,暗中襲擊黑山的營地。鼓聲和號角在三邊肅立,猛獸在萬裡行進。攜帶著神龍起飛,準備爲明朝的朝廷獻上一切。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邊塞風光,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了邊塞的艱苦環境和軍民的生活狀態。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飢鷹、駿馬、觱篥、欃槍等,使整首詩充滿了生動的畫麪感。作者通過對自然景物和軍事活動的描寫,表現了邊塞的蒼涼和壯美,展現了儅時邊塞生活的艱辛和軍民的忠誠。

孫一元

明人,自稱關中(今陝西)人,字太初,自號太白山人。風儀秀朗,蹤跡奇詰,烏巾白帢,鐵笛鶴瓢,遍遊名勝,足跡半天下。善爲詩,正德間僦居長興吳珫家,與劉麟、陸昆、龍霓、吳珫結社倡和,稱苕溪五隱。有《太白山人稿》。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