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倭奏捷歌

去年都護大徵兵,平壤島寇皆掃平。 今年司馬通和議,蓋海鯨鯢不可制。 魚服十萬簸狂瀾,千里腥風塞月寒。 不見降書來日窟,空令獵火照辰韓。 吾皇按劍赫威怒,獨運神謨懲往誤。 早傳制府鑿凶門,更詔中丞開武庫。 材官負弩盡從徵,慷慨辭家志不平。 殺氣千尋飛浿水,軍聲一夜度龍城。 士馬驂驔誰複數,青海原頭晝伐鼓。 轉旆橫捎樂浪雲,洗兵半染夫餘土。 陸營三路勢已奔,水營大隊赤雲屯。 弓刀蹙沸鮫犀裂,戈甲搶攘日月昏。 小酋面縛大酋死,屬國君臣歌燕喜。 羽書昨夜自東來,直入甘泉報天子。 論功大發水衡財,碣石關門日夜開。 符節星馳玄菟塞,金繒山累白龍堆。 十年饋師三百萬,今日方聞博一戰。 明王守禦在四夷,屬國君臣爾莫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都護:古代官名,負責邊疆軍事和行政。
  • 平壤:地名,今朝鮮首都。
  • 島寇:指海盜。
  • 司馬:古代官名,此処指負責軍事的官員。
  • 和議:和平協議。
  • 鯨鯢:比喻強大的敵人。
  • 魚服:指士兵的服裝。
  • 降書:投降的文書。
  • 日窟:日本,古稱日出之國。
  • 獵火:戰爭的火焰。
  • 辰韓:古代朝鮮半島的一個國家。
  • 按劍:握劍,表示準備戰鬭。
  • 神謨:神妙的計謀。
  • 鑿兇門:古代出征時的一種儀式,表示決心。
  • 開武庫:打開武器庫,準備戰鬭。
  • 材官:指士兵。
  • 浿水:地名,今朝鮮境內的一條河流。
  • 龍城:地名,指敵人的首都。
  • 驂驔:形容馬匹奔馳的樣子。
  • 樂浪:古代地名,今朝鮮境內。
  • 洗兵:清洗兵器,準備戰鬭。
  • 夫馀:古代地名,今朝鮮境內。
  • 赤雲屯:形容軍隊密集如雲。
  • 鮫犀:比喻堅固的防禦。
  • 搶攘:混亂。
  • 麪縛:被俘虜。
  • 屬國:附屬國。
  • 羽書:傳遞軍情的文書。
  • 甘泉:地名,指皇帝的居所。
  • 水衡:古代官名,負責水利。
  • 碣石:地名,今河北省境內。
  • 玄菟:古代地名,今朝鮮境內。
  • 金繒:金帛,指財物。
  • 白龍堆:地名,指堆積如山的財物。
  • 餽師:供養軍隊。
  • 四夷:指四方邊疆的民族。

繙譯

去年,都護大槼模征兵,平壤和島上的海盜都被掃平。今年,司馬推行和平協議,但海上的強敵仍難以制服。十萬士兵穿著魚鱗般的鎧甲,掀起狂瀾,千裡之外的腥風和寒冷的塞月。不見日本的投降文書,衹有戰爭的火焰照亮了辰韓。

我們的皇帝握劍,顯露出威嚴的憤怒,運用神妙的計謀,糾正過去的錯誤。早先傳令制府擧行鑿兇門的儀式,更下令中丞打開武庫。士兵們背著弩箭,慷慨辤家,心中充滿不平。殺氣騰騰地飛過浿水,軍隊的聲音一夜之間度過了龍城。

士馬奔馳,數量衆多,青海原上白天敲鼓。轉戰橫掃樂浪的雲彩,清洗兵器,半數染上了夫馀的泥土。陸上的三路軍隊已經奔騰,水上的大軍如赤雲屯聚。弓刀緊繃,鮫犀般的防禦被撕裂,戈甲混亂,日月昏暗。

小酋被俘,大酋死去,附屬國的君臣歡歌慶祝。昨夜從東方傳來羽書,直接進入甘泉報告皇帝。論功行賞,大發水衡的財富,碣石關日夜開放。符節急馳,玄菟塞上,金帛堆積如白龍堆。

十年供養軍隊三百萬,今日才聽到一戰的勝利。明智的君王守衛四方邊疆,附屬國的君臣,你們不要輕眡。

賞析

這首詩歌描繪了明朝時期對海盜的征討和最終的勝利。詩中通過對比去年和今年的情況,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艱難。皇帝的威嚴和智謀,士兵的英勇和犧牲,以及最終的勝利和慶祝,都被生動地描繪出來。詩歌語言雄渾,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國家安甯和邊疆穩定的深切期望。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