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

十載從軍建羽旄,鳳樓西去接臨洮。 三秋月照龍沙白,九日霜飛雁塞高。 夜夜孤鸞巢翡翠,年年戰馬迓蒲萄。 何人爲掃燕然石,一曲鐃歌指大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羽旄(máo):古代用羽毛裝飾的軍旗,用以指揮軍隊。
  • 鳳樓:指宮中的樓閣。
  • 臨洮(táo):地名,位於今甘肅省。
  • 龍沙:指邊塞地區,因沙漠如龍而得名。
  • 雁塞:指邊塞,因常有雁羣飛過而得名。
  • 孤鸞:孤獨的鳳凰,比喻孤獨的人。
  • 翡翠:一種美麗的鳥,這裏比喻美好的事物。
  • (yà):迎接。
  • 蒲萄:即葡萄,這裏可能指葡萄美酒。
  • 燕然石:燕然山上的石碑,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後以「燕然石」指建立功勳的記錄。
  • 鐃歌(náo):古代軍中的一種樂歌,用以激勵士氣。
  • 大刀:古代兵器,這裏象徵戰爭。

翻譯

十年來,我隨軍征戰,手持羽旄指揮軍隊,宮樓西望,直通臨洮。 三秋時節,月光照耀着邊塞的沙漠,顯得格外蒼白;九日霜降,雁羣飛過邊塞,天高氣爽。 夜夜孤獨,如同孤鸞棲息在翡翠般的巢中;年年征戰,戰馬迎接葡萄美酒的到來。 有誰能夠爲我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讓我一曲鐃歌,揮舞大刀,慶祝勝利。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軍人在邊塞的孤獨與征戰生活。詩中通過「十載從軍」、「夜夜孤鸞」等詞句,表達了軍人的長期征戰和內心的孤獨。同時,「三秋月照龍沙白」、「九日霜飛雁塞高」等景象,生動地描繪了邊塞的荒涼與壯美。最後,詩人渴望有人能在燕然山上爲其刻石記功,表達了對功名的嚮往和對戰爭勝利的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軍人的豪情與邊塞的蒼涼。

李待問

明廣東海南人,字葵孺。萬曆間進士,累升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天啓間魏忠賢生祠遍吳中。待問抵南京,置生祠不顧,詣孝陵畢即疾馳履任。崇禎間官至都御史。有詩文集。 ► 19篇诗文

李待問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