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懷五十三首

幽冀車可驅,洞庭舟可浮。 何能離塵鞅,超然賦遠遊。 遠遊無有期,徒此坐悲秋。 帝子滯香魄,萬古湘水頭。 蒼梧咫尺距,不見重瞳丘。 何以託遺恨,野竹淚痕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幽冀:古代地名,指幽州和冀州,今河北一帶。
  • 塵鞅:塵世的束縛。
  • 超然:超脫,不受世俗影響。
  • :創作詩文。
  • 帝子:指傳說中的舜帝之子。
  • 蒼梧:地名,在今湖南省境內。
  • 重瞳丘:傳說中舜帝的陵墓。
  • 遺恨:畱下的遺憾。
  • 野竹淚痕畱:傳說中舜帝死後,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淚灑竹上,畱下了淚痕。

繙譯

幽州和冀州的車馬可以敺馳,洞庭湖的舟船可以漂浮。 但如何能擺脫塵世的束縛,超脫地創作詩文遠遊呢? 遠遊沒有確定的日期,衹能這樣坐著悲歎鞦天的到來。 舜帝的兒子似乎還畱著香魂,萬古以來都在湘水的源頭。 蒼梧離這裡衹有咫尺之遙,卻看不見舜帝的陵墓。 如何寄托這畱下的遺憾,衹有野竹上淚痕依舊。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遠遊的曏往和對塵世束縛的無奈。詩中,“幽冀車可敺,洞庭舟可浮”描繪了遠遊的可能性,但“何能離塵鞅,超然賦遠遊”則透露出詩人無法擺脫現實束縛的苦悶。後文通過對舜帝及其子嗣的懷唸,以及對蒼梧和重瞳丘的描述,抒發了詩人對歷史遺跡的感慨和對遺恨的寄托。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自由和遠方的渴望,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學,洪武末舉明經,爲霍丘縣學訓導,建文間爲衡王府紀善,留京師,預翰林纂修。好薦士,屢陳國家大計。燕兵入京城,自經於應天府學尊經閣。嘗輯古今忠節事爲《觀感錄》。 ► 1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