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

· 貝瓊
衣冠且從俗,猶有晉風流。 我愛陶貞白,人稱馬少遊。 蜂房寒未割,雞柵暖宜修。 不必論三仕,何如號四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壬子: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這裏具體指哪一年需要結合歷史背景。
  • 冬至日:二十四節氣之一,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 來青堂:地名或建築名,具體位置不詳。
  • 勉中祖南: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衣冠:指服飾和帽子,這裏泛指人的外表和舉止。
  • 從俗:隨從習俗。
  • 晉風流:晉代的風雅和才情。
  • 陶貞白:即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以隱逸生活和田園詩著稱。
  • 馬少遊:人名,具體身份不詳,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蜂房:蜜蜂的巢穴。
  • 寒未割:指蜜蜂在寒冷的冬天還未割蜜。
  • 雞柵:養雞的柵欄。
  • 暖宜修:指在溫暖的季節適宜修繕。
  • 三仕:三次出仕做官。
  • 四休:指四次辭官歸隱。

翻譯

穿着打扮雖然隨從習俗,但內心仍保留着晉代的風雅才情。 我敬仰的是像陶淵明那樣的隱士,人們稱讚的是像馬少遊那樣的人物。 蜜蜂的巢穴在寒冷的冬天還未割蜜,養雞的柵欄在溫暖的季節適宜修繕。 不必去計較三次出仕做官的經歷,何不如四次辭官歸隱來得自在。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於世俗與隱逸生活的態度。詩中,「衣冠且從俗,猶有晉風流」展現了詩人雖然外表隨俗,但內心仍保持着晉代的風雅和才情。通過對陶淵明和馬少遊的讚美,詩人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不屑。最後兩句「不必論三仕,何如號四休」更是直接表明了詩人對於官場生涯的淡漠,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高潔情懷。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