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詩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
青年志已乖,甘心在沈冥。
田園有真樂,雲路無宦情。
茲焉將安之,前途渺蓁荊。
不仕恐無義,聊復念蒼生。
蒼生未蘇息,何時暏文明。
乃今成大謬,此恨安得平。
紛紛馳車走,上下方交徵。
君子當見幾,雲胡不歸耕。
北窗延清風,吟懷無別縈。
人生貴適意,何必身後名。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沈冥:指隱居不出。
- 蓁荊:指荒蕪、雜亂。
- 暏:同「睹」,看見。
- 見幾:指洞察事物的細微變化。
- 雲胡:爲何。
翻譯
年輕時的志向已經偏離,甘願隱居不出。田園生活有真正的樂趣,而仕途之路卻無心追求。前方的道路模糊不清,荒蕪雜亂。不去做官恐怕不合道義,只能再次考慮天下蒼生。蒼生尚未得到安寧,何時才能看到文明的曙光。如今卻成了大錯,這份遺憾如何能夠平息。衆多人忙於奔走,上下都在爭奪。君子應當洞察事物的變化,爲何不歸隱耕種。在北窗下享受清風,心中只有吟詠之思。人生最重要的是感到滿足和快樂,何必在乎身後的名聲。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對仕途的淡漠。詩中,「青年志已乖,甘心在沈冥」展現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而「田園有真樂,雲路無宦情」則進一步強調了田園生活的樂趣和對官場的不感興趣。詩人的內心矛盾體現在「不仕恐無義,聊復念蒼生」,既想隱居又擔心不負責任。最後,詩人通過「人生貴適意,何必身後名」表達了對個人生活滿足的追求,而非追求名利。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李賢(原德)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時爲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戶部,又轉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爲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諡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