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登降聖觀與宰臣等同望應制

· 王維
鳳扆朝碧落,龍圖耀金鏡。 維嶽降二臣,戴天臨萬姓。 山川八校滿,井邑三農竟。 比屋皆可封,誰家不相慶。 林疏遠村出,野曠寒山靜。 帝城雲裏深,渭水天邊映。 佳氣含風景,頌聲溢歌詠。 端拱能任賢,彌彰聖君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鳳扆(fèng yǐ):指皇帝的御座。
  • 龍圖:指帝王的圖謀或計劃。
  • 金鏡:比喻明晰的治國之道。
  • 維嶽:指泰山,比喻國家的根基。
  • 戴天:頭頂天空,比喻君臨天下。
  • 八校:指八方軍隊。
  • 井邑:指鄉村和城市。
  • 三農:指農業、農村、農民。
  • 比屋:指鄰里。
  • 頌聲:讚美之聲。
  • 端拱:端坐拱手,形容君主無爲而治。
  • 彌彰:更加顯明。

翻譯

皇帝的御座朝向碧藍的天空,帝王的圖謀如金鏡般明晰。 泰山之下降生了兩位賢臣,他們頭頂天空,君臨萬民。 山川間八方軍隊遍佈,鄉村和城市中的三農事務都已完結。 鄰里間家家都有可封的功臣,誰家不相互慶祝。 林木稀疏處遠村顯現,野外空曠,寒山靜謐。 帝都的雲深不可測,渭水在天邊映照。 美好的氣象蘊含着風景,讚美的聲音溢於歌詠。 君主端坐拱手,無爲而治,任用賢能,聖君的聖明更加顯明。

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對皇帝的頌歌,通過描繪皇帝的威嚴和國家的繁榮,表達了對聖君的讚美和對國家的美好願景。詩中運用了許多象徵和比喻,如「鳳扆」、「龍圖」、「金鏡」等,增強了詩歌的意象和深度。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如「林疏遠村出,野曠寒山靜」,展現了寧靜和諧的田園風光,與帝都的繁華形成對比,體現了詩人對理想國度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展現了王維詩歌的獨特魅力。

王維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