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袁使君高郡中新亭會張鍊師晝會二上人
置亭隱城堞,事簡跡易幽。
公性崇儉素,雅才非廣求。
傍檐竹雨清,拂案杉風秋。
不移府中步,登茲如遠遊。
坐覺詩思高,俯知物役休。
虛寂偶禪子,逍遙親道流。
更聞臨川作,下節安能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置亭:設置亭子。
- 隱城堞:隱藏在城牆的堞口之間。堞(dié):城牆上的矮牆。
- 事簡:事務簡單。
- 跡易幽:蹤跡容易隱蔽。
- 崇儉素:崇尚節儉樸素。
- 雅才:高雅的才華。
- 非廣求:不是廣泛追求的。
- 傍檐竹雨清:靠近屋檐的竹子在雨中顯得清新。
- 拂案杉風秋:風吹過杉樹,拂過案几,帶來秋意。
- 不移府中步:不離開官府的步履。
- 登茲如遠遊:登上這裏就像遠遊一樣。
- 俯知物役休:俯視之下,知道世俗的勞役已經停止。
- 虛寂偶禪子:在空寂中偶爾遇到禪僧。
- 逍遙親道流:自在地親近道士。
- 臨川作:指袁使君的詩作。
- 下節安能酬:下一節(指詩的下一節)怎能迴應。
翻譯
在城牆的堞口間設置了一個亭子,事務簡單,蹤跡隱蔽。袁使君性格崇尚節儉樸素,他的高雅才華不是廣泛追求的。靠近屋檐的竹子在雨中顯得清新,風吹過杉樹,拂過案几,帶來秋意。他不離開官府的步履,登上這裏就像遠遊一樣。坐在這裏,感覺詩思高遠,俯視之下,知道世俗的勞役已經停止。在空寂中偶爾遇到禪僧,自在地親近道士。更聽說袁使君有詩作,下一節怎能迴應他的詩意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清幽的亭子,以及在其中所體驗到的寧靜與高遠。詩人通過描述亭子的位置、周圍的自然景緻以及袁使君的性格和才華,表達了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高雅文化的追求。詩中的「置亭隱城堞」和「傍檐竹雨清,拂案杉風秋」等句,不僅描繪了亭子的環境,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寧靜和對自然美的欣賞。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簡樸生活和高雅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