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陸使君長源諸公遊支硎寺

嘗覽高逸傳,山僧有遺蹤。 佐遊繼雅篇,嘉會何繇逢。 塵世即下界,色天當上峯。 春暉遍衆草,寒色留高鬆。 繚繞彩雲合,參差綺樓重。 瓊葩灑巾舄,石瀃清心胸。 靈境若可託,道情知所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逸傳:指記載高士逸人的傳記。
  • 遺蹤:留下的蹤跡或遺蹟。
  • 佐遊:陪伴遊玩。
  • 雅篇:指優美的詩文。
  • 嘉會:美好的聚會。
  • 色天:指天界,佛教中指色界諸天。
  • 繚繞:環繞,盤旋。
  • 參差:不齊的樣子。
  • 綺樓:華美的樓閣。
  • 瓊葩:美麗的花朵。
  • 巾舄:頭巾和鞋,泛指衣物。
  • 石瀃:石縫中流出的清泉。
  • 靈境:指仙境或幽美的境地。
  • 道情:指修道者的心情或情感。

翻譯

我曾閱讀過高士逸人的傳記,山中的僧侶留下了他們的蹤跡。 我陪伴着陸使君和其他諸位先生遊玩,繼續創作着優美的詩篇,但這樣的美好聚會又怎能輕易遇到呢? 塵世就像是下界,而色界諸天則高聳在上。 春天的陽光灑滿了大地上的每一株草,而寒冷的氣息則留在了高大的松樹上。 彩雲繚繞,綺麗的樓閣參差不齊地重疊着。 美麗的花朵灑落在我們的衣物上,石縫中流出的清泉洗滌着我們的心靈。 如果可以將心靈寄託於這幽美的境地,那麼修道者的心情也就找到了歸宿。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與陸使君及其他諸公同遊支硎寺的情景,通過對山中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嚮往和對修道生活的憧憬。詩中「春暉遍衆草,寒色留高鬆」一句,既展現了春天的生機盎然,又暗示了高鬆的堅韌與孤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結尾的「靈境若可託,道情知所從」則深化了詩人對於心靈寄託和道情歸宿的思考,體現了詩人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

僧皎然

僧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詳,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南朝謝靈運十世孫。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有詩名。他的《詩式》爲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閒淡,多爲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在《全唐詩》編其詩爲815·821共7卷,他爲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堪稱一代宗師。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