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從軍
漢家逐單于,日沒處河曲。
浮雲道旁起,行子車下宿。
槍城圍鼓角,氈帳依山谷。
馬上懸壺漿,刀頭分頰肉。
來時高堂上,父母親結束。
回面不見家,風吹破衣服。
金瘡在肢節,相與拔箭鏃。
聞道西涼州,家家婦女哭。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漢家:指唐朝,因唐朝皇帝姓李,自稱是漢朝的後裔。
- 逐:追擊。
- 單於:古代匈奴的君主。
- 河曲:河流彎曲的地方。
- 浮雲:飄動的雲。
- 行子:行人,這裡指士兵。
- 槍城:指軍營。
- 鼓角:戰鼓和號角,軍中用來發號施令的樂器。
- 氈帳:用氈子做成的帳篷,古代遊牧民族的住所。
- 壺漿:裝在壺裡的飲料,通常指酒。
- 刀頭:刀尖。
- 分頰肉:割下臉上的肉,形容戰鬭的殘酷。
- 金瘡:刀劍等金屬武器造成的傷口。
- 肢節:四肢和關節。
- 箭鏃:箭頭。
- 西涼州:古代地名,位於今甘肅省一帶。
繙譯
唐朝軍隊追擊匈奴,直到太陽落山,到達河曲之地。 路旁飄動的雲朵,士兵們在車下宿營。 軍營周圍響起了戰鼓和號角,氈帳依傍著山穀。 士兵們馬上帶著裝有飲料的壺,戰鬭中刀尖割下臉上的肉。 他們出發時,父母在堂上爲他們送行。 廻頭望去,已看不見家鄕,衹有風吹破了衣服。 士兵們身上有著金屬武器造成的傷口,大家互相幫助拔出箭頭。 聽說西涼州的每家每戶,婦女們都在哭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朝士兵在邊疆與匈奴作戰的艱苦生活。詩中通過“浮雲”、“槍城”、“氈帳”等意象,生動地勾勒出了邊塞的荒涼與士兵的艱辛。詩的後半部分,通過“來時高堂上,父母親結束”與“廻麪不見家,風吹破衣服”的對比,深刻表達了士兵對家鄕的思唸和對戰爭的無奈。最後,“聞道西涼州,家家婦女哭”則進一步以婦女的哭泣,反映了戰爭給普通家庭帶來的深重苦難。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深沉,是對戰爭殘酷現實的真實寫照。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爲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爲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