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思

· 李益
腰懸錦帶佩吳鉤,走馬曾防玉塞秋。 莫笑關西將家子,秪將詩思入涼州。
拼音

所属合集

#涼州

這很象是一首自題小像贈友人詩。但幷不單純描摹外在的形貌裝束,而是在瀟灑風流的語調中透露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寄寓著蒼涼的時代和個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寫自己的裝束。腰垂錦帶,顯示出衣飾的華美和身分的尊貴,與第三句「關西將家子」相應;佩呉鈎(一種呉地出産的彎刀),表現出意態的勇武英俊。杜詩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呉鈎」之句,可見佩帶呉鈎在當時是一種顯示少年英武風姿的時髦裝束。寥寥兩筆,就將一位華貴英武的「關西將家子」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了。 第二句「走馬曾防玉塞秋」,進一步交代自己的戰鬬經歷。北方遊牧民族每到秋高馬肥的季節,常進擾邊境,需要預加防衛,稱爲「防秋」。玉塞,指玉門關。這句是説自己曾經參加過防秋玉塞、馳驅沙場的戰鬬行動。和上句以「錦帶」、「呉鈎」顯示全體一樣,這裏是舉玉塞防秋以槪括豐富的戰鬬經歷。 不過,詩意的重點幷不在圖形寫貌,自敍經歷,而是抒寫感慨。這正是三、四兩句所要表達的內容。「莫笑關西將家子,秖將詩思入涼州。」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古代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説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肅武威,亦即涼州)人,所以自稱「關西將家子」。表面上看,這兩句詩語調輕鬆灑脫,似乎帶有一種風流自賞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層,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詩人的理想抱負和其他作品來體味,就不難發現,在這瀟灑輕鬆的語調中正含有無可奈何的苦澀和深沉的感慨。 寫慷慨悲涼的詩歌,決非李益這們「關西將家子」的本願。他的《塞下曲》説:「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畱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樣,立功邊塞,這纔是他平生的夙願和人生理想。當立功獻捷的宏願化爲蒼涼悲慨的詩思,回到自己熟悉的涼州城時,作者心中翻動著的恐怕秖能是壯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説:「莫笑」二字當中還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麽,「秖將」二字便純然是壯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爲一首自題小像贈友人的小詩,三、四兩句所要表達的,正是一種「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式的感情。 這當然不意味著李益不欣賞自己的邊塞之吟,也不排斥在「秪將詩思入涼州」的詩句中多少含有自賞的意味。但那自賞之中分明蘊含著無可奈何的苦澀。瀟灑輕鬆與悲慨苦澀的矛盾統一,正是這首詩的一箇突出特點,也是它耐人尋味的重要原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秪(zhī):同「只」。

翻譯

我腰上懸掛着錦帶,佩着吳鉤,曾經騎馬戍邊,防備着玉門關外的秋寒。不要嘲笑我這個關西將家之子,我只是帶着詩興和情思來到涼州罷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邊地將士的形象。首句通過「腰懸錦帶佩吳鉤」,展現出主人公的英武之氣;「走馬曾防玉塞秋」則點明瞭他的戍邊經歷。後兩句「莫笑關西將家子,秪將詩思入涼州」,表現出詩人雖爲武將之後,卻有着文人的詩思和情趣,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別樣的自信和豁達。整首詩語言簡潔,形象鮮明,將邊地的氛圍和詩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