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橦歌
人間百戲皆可學,尋橦不比諸餘樂。
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青巾各一邊。
身輕足捷勝男子,繞竿四面爭先緣。
習多依附攲竿滑,上下蹁躚皆著襪。
翻身垂頸欲落地,卻住把腰初似歇。
大竿百夫擎不起,嫋嫋半在青雲裏。
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
回頭但覺人眼見,矜難恐畏天無風。
險中更險何曾失,山鼠懸頭猿掛膝。
小垂一手當舞盤,斜慘雙蛾看落日。
斯須改變曲解新,貴欲歡他平地人。
散時滿面生顏色,行步依前無氣力。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尋橦(tóng):古代的一種雜技,類似於走鋼絲。
- 諸餘樂:其他的娛樂活動。
- 金鈿(diàn):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金製成。
- 紅帽青巾:表演者的服飾。
- 攲(qī)竿滑:傾斜的竿子,滑指在竿上滑行。
- 蹁躚(pián xiān):形容舞步輕盈、旋轉的樣子。
- 把腰:控制腰部。
- 嫋嫋(niǎo niǎo):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輕輕搖擺的樣子。
- 纖腰女兒:指表演者,因其腰細而得名。
- 矜難恐畏:形容表演者擔心、害怕的樣子。
- 山鼠懸頭:形容表演者頭朝下懸掛的樣子。
- 猿掛膝:形容表演者像猿猴一樣掛在竿上。
- 小垂一手:一隻手輕輕下垂。
- 斜慘雙蛾:形容表演者眉頭緊鎖的樣子。
- 斯須:一會兒。
- 曲解新:曲調變化。
- 行步依前:走路的樣子和之前一樣。
翻譯
人間有各種各樣的戲劇都可以學習,但走鋼絲這種雜技與其他娛樂活動不同。表演者重新梳理短髻,摘下金鈿,頭戴紅帽,青巾各一邊。她們身輕腳快,勝過男子,圍繞竿子四面爭先攀爬。她們習慣於依靠傾斜的竿子滑行,上下舞動,都穿着襪子。翻身垂頸,似乎要落地,卻又穩住,開始控制腰部,彷彿要休息。巨大的竿子百人擡不起,細長柔軟的部分半在青雲之中。纖腰的女子面無表情,戴着帽子直舞至曲終。回頭一看,只覺得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她擔心害怕,希望天無風。在險中更險的情況下,她從未失誤,像山鼠懸頭,猿猴掛膝。一隻手輕輕下垂,當舞盤,眉頭緊鎖,看着落日。一會兒,曲調變化,新解,爲了取悅平地上的觀衆。散場時,滿面生輝,走路的樣子和之前一樣,卻已無氣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唐代走鋼絲雜技的精彩表演,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表演者的技藝和勇氣。詩中,「身輕足捷勝男子」、「翻身垂頸欲落地」等句,生動地表現了表演者的輕盈與敏捷,以及在高空中的驚險動作。而「回頭但覺人眼見,矜難恐畏天無風」則傳達了表演者在高難度動作中的緊張與擔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象鮮明,既讚美了表演者的技藝,也反映了唐代雜技的繁榮與觀衆的欣賞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