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臺

· 陳璉
漢家將軍文且武,一點丹心期報主。 提兵深入單于庭,轉鬥無前氣如虎。 五千健兒俱戰沒,西望長安淚如雨。 家聲已墜強偷生,北面甘心作降虜。 賦詩已送子卿歸,握手河梁意良苦。 此心應擬作明月,歸照茂陵陵上土。 當時論錄賴司馬,大義猶能著千古。 生爲漢臣葬胡地,白草黃雲豈其伍。 烏桓城外有荒臺,閱歷人間幾寒暑。 偶來登覽訪遺蹤,讀罷殘碑意悽楚。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單于庭:古代匈奴君主的駐地。
  • 轉鬥:連續戰鬥。
  • 俱戰沒:全部戰死。
  • 偷生:苟且求生。
  • 降虜:投降的俘虜。
  • 子卿:指蘇武,漢代著名的使節,曾被匈奴扣留多年。
  • 河梁:橋樑,此指離別之地。
  • 明月:比喻忠誠和清白。
  • 茂陵:漢武帝的陵墓,此指漢朝的象徵。
  • 論錄:評價和記錄。
  • 司馬:指司馬遷,《史記》的作者。
  • 白草黃雲:形容邊疆的荒涼景象。
  • 烏桓城:古代地名,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 殘碑:殘破的石碑,記錄歷史的遺蹟。

翻譯

明朝的陳璉在這首詩中描繪了一位漢家將軍,他文武雙全,懷着一顆赤誠的心期望報效君主。他率領軍隊深入匈奴的領地,連續戰鬥,氣勢如虎。然而,他的五千精兵全部戰死,他望着長安的方向,淚水如雨。家聲已毀,他勉強苟活,心甘情願地向北投降成爲俘虜。他曾賦詩送別蘇武,離別時的握手充滿了苦澀。他的心如同明月,期望能照耀漢武帝的陵墓。當時,依賴司馬遷的記載,他的大義仍能流傳千古。他作爲漢臣,死後葬在胡地,與邊疆的荒涼景象格格不入。在烏桓城外有一座荒涼的臺地,經歷了無數寒暑。偶然來到這裏探訪遺蹟,讀完殘破的石碑,心中充滿了悲傷。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一位漢家將軍的描繪,展現了其忠誠與悲壯的命運。詩中,將軍的形象被賦予了文武雙全的特質,他的忠誠和對國家的深情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通過對比將軍的英勇與最終的悲慘結局,詩人表達了對歷史英雄的敬仰與對命運無常的感慨。詩中的「明月」、「茂陵」等意象,不僅增強了詩的藝術性,也深化了對將軍忠誠精神的讚美。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對歷史英雄的一種緬懷和致敬。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