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
能飢謀藝稷,冒寒思植桑。
少年負奇氣,萬丈磨青蒼。
夢寐見古人,慨然悲流光。
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陽。
說敬不離口,示我入德方。
義利分兩途,析之極毫芒。
聖學信匪難,要在用心臧。
善端日培養,庶免物慾戕。
道德乃膏腴,文辭固秕糠。
俯仰天地間,此身何昂藏。
胡能追軼駕,但能漱餘芳。
持此木鑽柔,其如磐石剛。
中夜攬衣起,沉吟獨徬徨。
聖途萬里餘,發短心苦長。
及此歲未暮,驅車適康莊。
行遠必自邇,育德貴含章。
邇來十六載,滅跡聲利場。
閉門事探討,蛻俗如驅羊。
隱几一室內,兀兀同坐忘。
那知顛沛中,此志竟莫強。
譬如濟巨川,中道奪我航。
顧茲一身小,所繫乃綱常。
樞紐在方寸,操舍決存亡。
胡爲謾役役,斲喪良可傷。
願言各努力,大海終回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藝稷:種植穀物。
- 青蒼:深青色,常用以形容山色、煙靄或天空。
- 朱紫陽:指朱熹,南宋理學家,字元晦,號紫陽。
- 入德方:進入道德修養的方法。
- 毫芒:極細微。
- 臧:善,好。
- 物慾戕:被物質慾望所傷害。
- 膏腴:肥沃,比喻重要的或精華的部分。
- 秕糠:穀粒不飽滿,比喻無價值的東西。
- 昂藏:氣度軒昂。
- 軼駕:超越,超過。
- 康莊:寬闊平坦的大路。
- 含章:包含美德。
- 蛻俗:脫離世俗。
- 坐忘:道家的一種修養境界,指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聰明,與大道融通爲一。
- 綱常:三綱五常的簡稱,指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規範。
- 方寸:心緒,心思。
- 役役:勞苦不息的樣子。
- 斲喪:傷害,損害。
翻譯
爲了謀生而種穀,爲了禦寒而植桑。 少年時懷有非凡的志氣,立志要磨礪自己達到高遠的目標。 在夢中見到古人,感慨時光的流逝。 我堅信的道有其宗主,那就是千百年來的朱熹。 他總是強調敬的重要性,向我展示進入道德修養的方法。 義與利是兩條不同的道路,需要極其細微的分辨。 學習聖人的學問並不難,關鍵在於用心善良。 善良的本性需要每天培養,以免被物質慾望所傷害。 道德是精華,而文辭只是無價值的東西。 在天地之間,我感到自己的氣度軒昂。 雖然不能超越前人,但可以品味他們的餘韻。 手持柔軟的木鑽,面對堅硬的磐石。 半夜披衣起身,獨自沉思徘徊。 通往聖人的道路還有萬里之遙,我的頭髮雖短,但心志卻很長。 趁現在歲月未晚,驅車前往寬闊的大路。 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培養德行貴在包含美德。 近十六年來,我已從名利場中隱退。 閉門深思,如同驅趕羊羣脫離世俗。 坐在室內,靜坐如同忘卻自己的存在。 哪知在顛沛流離中,這個志向竟未能實現。 就像渡過大河,中途失去了我的航船。 看這一身渺小,卻關係到倫理道德。 關鍵在於內心的把握,決定着生死存亡。 爲何要勞碌不息,傷害自己實在令人悲傷。 願我們各自努力,大海終將平靜。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道德修養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詩中,作者通過對比物質與精神、世俗與道德,強調了內心修養的重要性。他以朱熹爲宗主,倡導敬的重要性,並指出義與利的區別。詩的後半部分,作者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表達了對道德倫理的堅守和對未來的希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