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臺懷古姑蘇臺
子噲沽名墮廟社,燕昭信是真王者。
黃金不惜築高臺,郭隗能言千里馬。
一時雲集俱英豪,劇辛樂毅非兒曹。
建功已酬國士報,聲名不讓燕山高。
春秋義戰由來少,何限生靈膏野草。
王風不作周道東,慷慨令人懷二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子噲:戰國時期燕國的國君,因追求名聲而失去國家。
- 沽名:追求名聲。
- 廟社:國家社稷,指國家政權。
- 燕昭:燕昭王,戰國時期燕國的君主,以賢明著稱。
- 郭隗:燕昭王時的大臣,以能言善辯著稱。
- 劇辛: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
- 樂毅: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曾率軍攻破齊國七十餘城。
- 兒曹:小孩子,這裏指普通人。
- 王風:指周朝的禮樂文化。
- 周道東:周朝的政治文化向東傳播。
- 二老:指周公和召公,周朝初年的兩位重要政治家。
翻譯
子噲爲了追求名聲而失去了國家,燕昭王則真正展現了王者的風範。他不惜黃金建造高臺,聽取郭隗關於千里馬的建議。一時間,衆多英豪雲集,劇辛和樂毅等人都不再是普通人物。他們建立功勳,回報了國士的待遇,聲名遠揚,不亞於燕山之高。春秋時期的正義戰爭向來稀少,無數生靈因此葬身野草之中。周朝的禮樂文化不再興盛,政治文化向東傳播,令人感慨地懷念周公和召公兩位老者。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燕昭王和子噲的對比,讚頌了燕昭王的英明和賢能。詩中,「黃金不惜築高臺」一句,既表現了燕昭王的慷慨,也象徵了他對人才的重視。同時,通過提及劇辛、樂毅等人的功績,強調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強盛和英才輩出。最後,詩人通過對春秋時期戰爭的反思和對周朝文化的懷念,表達了對和平與文化傳承的深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