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臺懷古姑蘇臺

· 陳璉
高皇仗義諸侯歸,沛中白日神龍飛。 三秦已定四海一,圖治寧敢忘宵衣。 大風歌來山嶽動,父老聞之淚如涌。 此時何不歌南薰,慷慨尊前似矜勇。 翠華不來臺已荒,滿林松檜聲悠揚。 後人登臨空嘆息,懷古之情豈終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皇:指漢高祖劉邦。
  • 仗義:依仗正義。
  • 沛中:指劉邦的故鄉沛縣。
  • 白日神龍飛:比喻劉邦如神龍般崛起。
  • 三秦:指關中地區,劉邦在此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 四海一:指天下統一。
  • 圖治:謀劃治理國家。
  • 宵衣:天未亮就穿衣起身,比喻勤於政事。
  • 大風歌:劉邦所作的歌,表達其豪情壯志。
  • 山嶽動:形容歌聲激昂,震動山嶽。
  • 南薰:古代傳說中的五音之一,代表南方的音樂。
  • 矜勇:誇耀勇敢。
  • 翠華:皇帝儀仗中以翠羽爲飾的旗幟或車蓋,代指皇帝。
  • 臺已荒:指姑蘇臺已經荒廢。
  • 鬆檜:松樹和檜樹,常用來象徵堅韌不拔。
  • 懷古之情豈終極:對古時的懷念之情沒有盡頭。

翻譯

漢高祖劉邦依仗正義,諸侯紛紛歸附,在沛縣如同白日中的神龍般崛起。平定三秦,統一四海,他勤於政事,不忘治理國家。他所作的《大風歌》激昂震動山嶽,父老們聽到後淚如泉涌。這時爲何不歌唱南方的音樂,慷慨地在尊前誇耀勇敢。皇帝不再來,姑蘇臺已經荒廢,滿林的松樹和檜樹聲悠揚。後人登臨此地只能空嘆息,對古時的懷念之情沒有盡頭。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漢高祖劉邦的讚頌,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白日神龍飛」和「大風歌來山嶽動」等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劉邦的英勇和豪情,而「翠華不來臺已荒」則透露出對歷史遺蹟的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歷史的輝煌,也抒發了對逝去歲月的無限追思。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