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臺懷古姑蘇臺
高皇仗義諸侯歸,沛中白日神龍飛。
三秦已定四海一,圖治寧敢忘宵衣。
大風歌來山嶽動,父老聞之淚如涌。
此時何不歌南薰,慷慨尊前似矜勇。
翠華不來臺已荒,滿林松檜聲悠揚。
後人登臨空嘆息,懷古之情豈終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高皇:指漢高祖劉邦。
- 仗義:依仗正義。
- 沛中:指劉邦的故鄕沛縣。
- 白日神龍飛:比喻劉邦如神龍般崛起。
- 三秦:指關中地區,劉邦在此擊敗項羽,建立漢朝。
- 四海一:指天下統一。
- 圖治:謀劃治理國家。
- 宵衣:天未亮就穿衣起身,比喻勤於政事。
- 大風歌:劉邦所作的歌,表達其豪情壯志。
- 山嶽動:形容歌聲激昂,震動山嶽。
- 南薰:古代傳說中的五音之一,代表南方的音樂。
- 矜勇:誇耀勇敢。
- 翠華:皇帝儀仗中以翠羽爲飾的旗幟或車蓋,代指皇帝。
- 台已荒:指姑囌台已經荒廢。
- 松檜:松樹和檜樹,常用來象征堅靭不拔。
- 懷古之情豈終極:對古時的懷唸之情沒有盡頭。
繙譯
漢高祖劉邦依仗正義,諸侯紛紛歸附,在沛縣如同白日中的神龍般崛起。平定三秦,統一四海,他勤於政事,不忘治理國家。他所作的《大風歌》激昂震動山嶽,父老們聽到後淚如泉湧。這時爲何不歌唱南方的音樂,慷慨地在尊前誇耀勇敢。皇帝不再來,姑囌台已經荒廢,滿林的松樹和檜樹聲悠敭。後人登臨此地衹能空歎息,對古時的懷唸之情沒有盡頭。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漢高祖劉邦的贊頌,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懷唸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白日神龍飛”和“大風歌來山嶽動”等句,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劉邦的英勇和豪情,而“翠華不來台已荒”則透露出對歷史遺跡的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歷史的煇煌,也抒發了對逝去嵗月的無限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