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祥道中遇元夕有懷

· 王稱
曾向蓬萊捧壽觴,良宵湛露沐恩光。 鳳笙曲奏梨園譜,鰲背燈移火樹芳。 往事別來傷旅恨,流年老去在他鄉。 夷歌蠻舞誰能解,馬上看山夜未央。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元夕:即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 蓬萊:神話中的仙山,這裏比喻皇宮。
  • 壽觴:祝壽的酒杯。
  • 湛露:濃重的露水,比喻皇恩。
  • 恩光:皇帝的恩澤。
  • 鳳笙: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似鳳。
  • 梨園譜:指宮廷樂曲。
  • 鰲背:神話中巨鰲的背,這裏比喻燈火輝煌的景象。
  • 火樹:形容燈火輝煌。
  • 流年:流逝的時光。
  • 夷歌蠻舞:指邊遠地區的歌舞。
  • 未央:未盡,未已。

翻譯

曾經在皇宮中爲皇帝祝壽,那夜的濃露沐浴着皇恩的光輝。 鳳笙演奏着宮廷的樂曲,鰲背般的燈火如同火樹般絢爛。 往事已去,旅途中別離的愁恨襲來,時光流逝,老去在異鄉。 邊遠地區的歌舞誰能理解,我騎在馬上,夜晚看山,這夜還未結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元夕之夜的懷舊與感慨。詩中,「曾向蓬萊捧壽觴」等句,回憶了昔日宮廷的繁華與榮耀,而「往事別來傷旅恨」則表達了詩人對過往的懷念與對現狀的無奈。詩末的「夷歌蠻舞誰能解,馬上看山夜未央」則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在異鄉的孤獨與對未來的迷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悟。

王稱

明福建永福人,先世山東東阿人,字孟揚,一作孟揚。洪武中領鄉薦,入國子監。旋陳情養母。永樂初授國史院檢討,與修《永樂大典),充副總裁。旋參英國公張輔軍攻交趾,還守故官。與解縉交好,後坐縉黨,下獄死。爲人目空四海,辯若懸河,視餘子瑣瑣,以是名雖日彰,謗亦隨之。有《虛舟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