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五節 [ ] 孟子

孟子謂蚳鼃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爲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蚔鼁諫於王而不用,致爲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爲蚔鼁,則善矣;所以自爲,則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 曰:“吾聞之也:有

積善堂 [ ] 鄧林

積土成丘阜,積水成汪洋。 善道苟能積,所成胡可量。 有美存耕翁,深居積善堂。 試問所積由,奕世來已長。 大善固當爲,小善亦難忘。 小善濟一物,大善惠一方。 可以心存術,難以言語詳。 我聞存耕言,起立視

金剛經 · 第二十三品 · 淨心行善分 [ ] 釋迦牟尼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聞善決江河 [ ] 朱熹

大舜深山日,靈襟保太和。 一言分善利,萬里決江河。 可欲非由外,惟聰不在它。 勇如爭赴壑,進豈待盈科。 學海功難並,防川患益多。 何人親祖述,耳順肯同波。

謗譽 [ ] 柳宗元

凡人之謗譽於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則多謗,在上則多譽;小人在下則多譽,在上則多謗。何也?君子宜於上不宜於下,小人宜於下不宜於上。得其宜則譽至,不得其宜則謗至。此其凡也。然而君子遭亂世,不得已而在於上

孟子性善 [ ] 陳普

異論縱橫害已深,一言性善發天心。 民彝物則依然定,多少綱常起獸禽。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六節 [ ] 孟子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爲君而有象,以瞽瞍爲父而有舜;以紂爲兄之子且以爲君,

將苑 · 卷一 · 將善 [ 三國] 諸葛亮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衆欲靜,心欲一。

將苑 · 卷二 · 厲士 [ 三國] 諸葛亮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將苑 · 卷一 · 善將 [ 三國] 諸葛亮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

父善遊 [ ] 呂不韋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 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樂善園 [ ] 弘歷

精藍略領伊蒲味,順水進船真快意。 芳園岸側可徑孤,緑天深處聊成憩。 小憩清華水木軒,當年康邸餘頺垣。 稍加脩葺復舊觀,東平樂善名猶存。 善之量誠殊大小,樂所被應有多少。 何人可無樂善心,詎止燾黄苴白道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七十八 [ ] 王守仁

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爲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如此說是否?” 先生

詠興善寺佛殿災 [ ] 李榮

道善何曾善,言興且不興。 如來燒赤盡,惟有一羣僧。

崔淙引俚语 [ ] 無名氏

川壅则溃,月盈则匡。 善败由己,吉凶何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