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學而篇 · 一 [ ] 孔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十七 [ ] 王守仁

子仁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先儒以學爲效先覺之所爲,如何?” 先生曰:“學是學去人慾、存天理。從事於去人慾、存天理,則自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自下許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過欲去此心之人

二說吟 [ ] 邵雍

治不變俗,教不易民。 甘龍之說,亦或可循。 常人習俗,學者溺聞。 商鞅之說,異乎所云。

習古齋 [ ] 湛若水

習之習之,古自我作。 習乎自然,學而不學。 化工在手,天機可握。 誤筆成蠅,運斤去堊。

論語·學而篇 [ ] 孔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

習慣說 [ ] 劉蓉

蓉少時,讀書養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讀,仰而思,思有弗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窪,徑尺,浸淫日廣。每履之,足苦躓焉。旣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語之,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家爲?”命童

論語 · 學而第一 [ ] 孔子

覓得狸奴太有情,烏蟬一㸃抱唇生。 牡丹架暖眠春晝,薄荷香濃醉曉晴。 分唾掌中頻洗面,引兒窗下自呼名。 溪魚不惜朝朝買,贏得書齋夜太平。

師説 [ ]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五 [ ] 王守仁

來書雲:“聰明睿知,果質乎?仁義禮智,果性乎?喜怒哀樂,果情乎?私慾客氣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韓、範諸公,德業表著,皆良知中所發也,而不得謂之聞道者,果何在乎?苟

示林宗辰勸學數語 [ ] 趙汝騰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立言勸學,荀卿氏子。 卿不如軻,醇乎醇矣。 謂學無他,求其放心。 存則聖賢,舍則犢禽。 差只毫髮,隔踰丈尋。 必有事焉,所言何事。 而勿正心,正亦何累。 勿忘勿助,持敬之意。 於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八 [ ] 王守仁

來書雲:“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窮理,誠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聞教告,遂能至於知致而德明乎?縱令靜而有覺,稍悟本性,則亦定慧無用之見,果能知古今、達事變,而致用於天下國家之實否乎?其曰:‘知者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門人徐愛錄 · 四 [ ] 王守仁

鄭朝朔問:“至善亦須有從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於事物上怎生求?且試說幾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親,如何而爲溫清之節,如何而爲奉養之宜,須求個是當,方是至善。所

傳習錄 · 卷中 · 答羅整庵少宰書 · 一 [ ] 王守仁

某頓首啓: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恐未可安於聽見而遂以爲極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十二 [ ] 王守仁

來書雲:“楊、墨之爲仁義,鄉愿之亂忠信,堯、舜、子之之禪讓,湯、武、楚項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攝輔,謾無印證,又焉適從?且於古今事變,禮樂名物,未嘗考識,使國家欲興明堂,建辟雍,制歷律,草封禪,又將何

論語 · 學而篇 · 第四章 [ ] 孔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