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湖道中

鱷湖燈火杉篁夜,疋馬寒嘶萬木中。 明月正懸淮上鏡,怒濤先到澗邊鬆。 干戈滿地風傳角,堞壘連天野燒空。 奔走不堪鴻雁裏,豈緣行役限西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鱷湖: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爲詩人所處時代的某個湖泊。
  • 杉篁:指杉樹和竹子。篁(huáng),竹子的意思。
  • 疋馬:疋(pǐ),同「匹」,疋馬即一匹馬。
  • 淮上鏡:比喻明亮的月亮,如同淮河上的鏡子一樣明亮。
  • 澗邊鬆:澗(jiàn),山間的小溪。澗邊鬆即溪邊松樹。
  • 干戈:古代兵器,此處指戰爭。
  • 堞壘:堞(dié),城牆上的矮牆。堞壘指城牆和堡壘。
  • 野燒空:指野外燃燒的火焰,照亮了天空。
  • 奔走:奔波勞碌。
  • 鴻雁:比喻書信或傳遞書信的人。
  • 行役:指因公務或戰爭而進行的旅行。

翻譯

鱷湖的夜晚,燈火映照着杉樹和竹林,我獨自騎馬在寒冷中穿過萬木叢中。 明亮的月亮正像淮河上的鏡子一樣懸掛在天際,洶涌的波濤聲彷彿已經傳到了溪邊的松樹旁。 戰爭的氣息瀰漫在空中,風中傳來號角的聲音,城牆和堡壘連綿不絕,野外的火焰照亮了天空。 我奔波勞碌,身處如鴻雁般的傳遞之中,這難道是因爲行役的限制,讓我不得不東西奔波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夜晚行進於鱷湖道中的所見所感。詩中,「鱷湖燈火杉篁夜」一句,以燈火、杉樹、竹林爲背景,勾勒出一幅靜謐而幽深的夜景。後文通過「明月」、「怒濤」等自然景象,以及「干戈」、「堞壘」等戰爭元素,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憂慮。結尾的「奔走不堪鴻雁裏」則表達了詩人對奔波生活的無奈與反思。整首詩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明代詩人葉春及對時代動盪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感悟。

葉春及

明浙江歸安人,字化甫。隆慶初由鄉舉授教諭,上書陳時政三萬餘言,都人傳誦。後遷惠安知縣,尋引歸。後以薦爲鄖陽同知,入爲戶部郎中卒。工詩文,有《石洞集》。 ► 3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