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哀寄吳氏二首

鷹鸇擊衆烏,衆鳥無能爲。 胡然墜蓬藋,自損風雲姿。 雖稱六羽翮,零落何所施。 蜂蠆小有毒,螫人人不知。 昔爲衆鳥畏,今爲衆鳥欺。 既言覆其巢,又已攫其兒。 覆巢猶且可,攫子當如何。 哀哀三黃口,泣血紛滂沱。 好生上帝德,無乃傷天和。 誰爲訴九閽,三面去網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鷹鸇(yīng zhān):指猛禽,如鷹和鸇。
  • 蓬藋(péng diào):指草叢。
  • 六羽翮(liù yǔ hé):指完整的六根羽毛,比喻完整的翅膀。
  • 蜂蠆(fēng chài):指蜜蜂和蠍子,比喻小而危險的生物。
  • (shì):指蜜蜂或蠍子等用毒刺刺人。
  • 覆巢(fù cháo):指破壞鳥巢。
  • (jué):指抓取。
  • 黃口(huáng kǒu):指幼鳥。
  • 泣血(qì xuè):形容極度悲痛。
  • 滂沱(pāng 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這裡比喻淚水多。
  • 好生(hào shēng):指愛好生命。
  • 天和(tiān hé):指天道的和諧。
  • 九閽(jiǔ hūn):指天宮的九道門,比喻極高的地位或難以接近的地方。
  • 網羅(wǎng luó):指捕捉用的網。

繙譯

猛禽鷹鸇攻擊群鳥,群鳥無力觝抗。 爲何它們會墜入草叢,自損其雄壯的姿態。 雖然曾擁有完整的六根羽毛,但現在零落無用。 蜂蠆雖小卻有毒,它們刺人而不爲人知。 曾經是群鳥敬畏的對象,如今卻被群鳥欺淩。 不僅破壞了它們的巢穴,還抓走了它們的幼崽。 破壞巢穴尚且可以忍受,但抓走幼崽又該如何是好。 可憐的三衹幼鳥,泣血如雨下。 愛好生命是上帝的美德,這難道不是傷害了天道的和諧嗎? 誰能曏天宮的九道門訴說,請求三麪撤去捕捉的網羅。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猛禽鷹鸇與群鳥的對比,以及群鳥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對弱小生命的同情和對天道不公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如“鷹鸇擊衆烏”、“泣血紛滂沱”,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同時,詩末的“誰爲訴九閽,三麪去網羅”反映了作者對正義和公平的渴望,以及對現實無奈的控訴。整躰上,詩歌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明代詩人王稚登的文學才華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進(一作江陰)人,移居蘇州,字伯谷,號玉遮山人。十歲能詩,既長,名滿吳會。吳門自文徵明後,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爲同時代布衣詩人之佼佼者。閩粵人過蘇州者,雖商賈亦必求見乞字。萬曆中徵修國史,未上而史局罷。曾編散曲爲《吳騷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吳郡丹青志》、《奕史》《吳社編》及《尊生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