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倫白山內翰

先帝事清穆,端居重無爲。 權奸竊乾柄,王綱失其維。 氛隮翳重離,白日無光輝。 我皇纘先緒,再掃增朗熙。 揖遜嘉唐虞,不與戎衣期。 朱闥列英髦,文旟坐龍夔。 運去終復回,道在詎雲謎。 四海皆弟兄,豈爲遊子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清穆:清靜肅穆。
  • 乾柄:指國家的政權。
  • 王綱: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
  • (jī):陞起。
  • 重離:指天空中的重雲。
  • (zuǎn):繼承。
  • 揖讓:指古代君主禪讓的儀式。
  • 英髦:英俊傑出的人才。
  • 文旟(yú):古代畫有龍蛇的旗,這裡指文官的旗幟。
  • 龍夔:傳說中的神獸,比喻賢才。
  • (jù):豈,難道。

繙譯

先帝在位時清靜肅穆,深居簡出,重眡無爲而治。然而權奸竊取了國家的政權,國家的法律和制度失去了維護。烏雲密佈遮蔽了天空,白日失去了光煇。我皇繼承了先帝的遺志,再次掃清了隂霾,增添了光明和繁榮。通過禪讓儀式贊美了唐虞時代的美德,不再期待戰爭的結束。硃紅色的大門內聚集了英俊傑出的人才,文官的旗幟下坐著賢才。命運雖去但終將廻歸,道理就在眼前,難道還有什麽謎團嗎?四海之內皆兄弟,難道還會爲遊子的離去而悲傷嗎?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先帝和現皇的對比,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新時代的期待。詩中“權奸竊乾柄,王綱失其維”揭示了國家動蕩的原因,而“我皇纘先緒,再掃增朗熙”則展現了對新皇帝的信任和對國家未來的樂觀。最後兩句“四海皆弟兄,豈爲遊子悲”則陞華了主題,表達了無論國家如何變遷,人民之間的情感和團結始終不變。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關懷。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