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倭行
去年倭奴劫上海,今年繹騷臨姑蘇。
橫飛雙刀亂使箭,城邊野草人血塗。
五郡陳紅王外廩,洪武以來無一警。
自從妖嘯失農耕,伐鼓敲金窮旦暝。
四月五月圩水平,氓丁悉索驅上城。
官軍豈無一寸鐵,坐勸彼倭來橫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倭奴:古代對日本人的蔑稱。
- 繹騷:連續不斷的騷擾。
- 五郡:指五個郡縣,具體指哪五個郡縣不詳,可能是指蘇州周邊的五個郡縣。
- 陳紅:指陳年的糧食,這裏指倉庫中的糧食。
- 王外廩:指官方的糧倉。
-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此處指明朝初年。
- 妖嘯:指倭寇的侵擾。
- 農耕:農業耕作。
- 伐鼓敲金:指戰爭中的鼓聲和金聲,用以指揮軍隊。
- 氓丁:指普通百姓。
- 悉索:全部,盡其所有。
- 圩水:指圍堤中的水,這裏可能指農田的水利設施。
- 官軍:指明朝的正規軍隊。
- 一寸鐵:比喻武器。
- 坐勸:坐視不管,任由。
翻譯
去年,倭寇洗劫了上海,今年又連續不斷地騷擾蘇州。他們手持雙刀,亂射箭矢,城邊的野草都被人的鮮血染紅。五個郡縣的倉庫裏堆滿了陳年的糧食,自從洪武年間以來,這裏一直平安無事。但自從倭寇開始侵擾,農民無法耕作,戰鼓和金聲從早響到晚。四月五月,圍堤中的水位上升,百姓們被迫驅趕着上城防守。官軍難道連一件武器都沒有嗎?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倭寇橫行霸道。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時期倭寇對江南地區的連續侵擾,以及當地百姓和官軍的無奈。詩中通過對比洪武年間的和平與倭寇侵擾後的混亂,突出了倭寇的殘暴和官軍的無力。詩人通過對戰爭場景的生動描繪,表達了對倭寇的憤怒和對官軍的不滿,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百姓的苦難。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強烈,是一首反映歷史現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