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萬伯修經略朝鮮

中丞秉鉞賦東征,鴨綠秋潮飲馬行。 十致半鍾遼海粟,百無一練越營兵。 邦傳箕子期恢復,亂比公孫待削平。 若說屯田能卻敵,向來方略在金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丞:古代官名,這裏指萬伯修。
  • 秉鉞:持斧,象徵掌握軍事大權。
  • 賦東征:指被任命去東邊征戰。
  • 鴨綠:即鴨綠江,中朝邊界的一條江。
  • 秋潮:秋天的潮水。
  • 飲馬:指軍隊行軍途中讓馬飲水,這裏指軍隊到達鴨綠江邊。
  • 十致半鍾:形容糧食運輸的困難和耗費。
  • 遼海粟:指遼東地區的糧食。
  • 百無一練:形容士兵訓練不足。
  • 越營兵:指來自南方的士兵。
  • 邦傳箕子:箕子是古代朝鮮的建立者,這裏指朝鮮。
  • 期恢復:期待恢復。
  • 亂比公孫:比喻混亂如同公孫瓚時期的局面。
  • 待削平:等待平定。
  • 屯田:古代軍事制度,士兵在邊疆屯墾,既守衛邊疆又生產糧食。
  • 卻敵:擊退敵人。
  • 方略:策略,計劃。
  • 金城:堅固的城池,這裏指戰略要地。

翻譯

萬伯修中丞手持斧鉞,被任命向東征戰,秋天的鴨綠江潮水邊,他的軍隊已到達。糧食從遼東運來,困難重重,士兵們卻訓練不足,來自南方的他們。朝鮮期待着恢復,混亂如同公孫瓚時期的局面,等待着被平定。如果說屯田能夠擊退敵人,那麼一直以來,我們的戰略就是在堅固的城池中制定。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將領萬伯修東征朝鮮的情景,通過對軍隊行軍、糧食運輸和士兵訓練的描寫,展現了戰爭的艱難。詩中「十致半鍾遼海粟,百無一練越營兵」生動反映了後勤補給的困難和士兵素質的不足。結尾提到屯田和方略,暗示了作者對持久戰和穩固防禦策略的重視。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戰爭勝利的期待和對戰略的深思。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進(一作江陰)人,移居蘇州,字伯谷,號玉遮山人。十歲能詩,既長,名滿吳會。吳門自文徵明後,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爲同時代布衣詩人之佼佼者。閩粵人過蘇州者,雖商賈亦必求見乞字。萬曆中徵修國史,未上而史局罷。曾編散曲爲《吳騷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吳郡丹青志》、《奕史》《吳社編》及《尊生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