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婿歸自都門喜賦

蘼蕪何必怨王孫,千里驅馳慰倚門。 馬角未生身卻返,魚腸無恙舌猶存。 平津客散當年閣,泌水池荒貴主園。 坦腹細談京俗事,松風消盡酒盈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蘼蕪:一種香草,這裏比喻張婿。
  • 王孫:古代對貴族子弟的通稱,這裏指張婿。
  • 驅馳:奔走效力,這裏指張婿遠行歸來。
  • 倚門:形容盼望子女歸來的心情。
  • 馬角未生:比喻事情未成,這裏指張婿未完成使命。
  • 魚腸:古代寶劍名,這裏比喻張婿的才華和志向未受損害。
  • 舌猶存:比喻言辭或智慧未失。
  • 平津客散:指平津閣的客人已散去,比喻往日的繁華不再。
  • 泌水池:指泌水邊的池塘,這裏比喻往日的遊樂場所已荒廢。
  • 貴主園:指貴族的園林,這裏比喻往日的榮華已逝。
  • 坦腹:比喻心情舒暢,無所顧忌。
  • 松風:松林中的風,常用來形容清幽的環境。

翻譯

張婿啊,你何必像那蘼蕪一樣哀怨,千里奔波歸來,足以安慰那倚門盼望的心情。雖然你的使命未完成,如同馬角未生,但你的才華和志向依舊,就像那魚腸寶劍未受損,智慧言辭猶存。往日繁華的平津閣已人去樓空,泌水邊的池塘和貴族的園林也已荒廢。現在你可以舒暢地談論京城的種種風俗,伴隨着松林中的清風,酒杯盈滿,盡情享受這寧靜的時光。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張婿歸來的喜悅之情,同時也透露出對往日繁華的懷念和對現實變遷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和意象,如「蘼蕪」、「馬角未生」、「魚腸」等,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通過對張婿的讚美和對往昔的回憶,詩人展現了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美好時光的珍視。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進(一作江陰)人,移居蘇州,字伯谷,號玉遮山人。十歲能詩,既長,名滿吳會。吳門自文徵明後,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爲同時代布衣詩人之佼佼者。閩粵人過蘇州者,雖商賈亦必求見乞字。萬曆中徵修國史,未上而史局罷。曾編散曲爲《吳騷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吳郡丹青志》、《奕史》《吳社編》及《尊生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