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遣興五十八首其二

遊魂非吉亦非兇,紅爛骷髏白玉容。 未?且隨生老病,悲秋不捨夏春冬。 佛牙反碎羚羊角,瘦骨難留獅子蟲。 七尺肌瘡痂脫盡,深慚無物餉劉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遊魂:指人的精神或靈魂。
  • 紅爛:形容骷髏因歲月而變得紅色且破爛。
  • 骷髏:指人或動物死後留下的骨頭架子。
  • 白玉容:形容人的容貌如白玉般美麗。
  • ?:古代指屍骨。
  • 生老病:指人生的三個階段,即出生、衰老和疾病。
  • 悲秋:指對秋天的悲傷情感。
  • 不捨:不願意離開或放棄。
  • 佛牙:指佛教中認爲的佛陀的牙齒,被視爲聖物。
  • 羚羊角:指羚羊的角,常用於藥材。
  • 瘦骨:形容人非常瘦弱,只剩下骨頭。
  • 獅子蟲:可能指某種蟲子,具體不詳。
  • 肌瘡:指皮膚上的瘡。
  • :傷口癒合後形成的硬皮。
  • :供給食物或財物。
  • 劉邕:人名,具體不詳。

翻譯

遊蕩的靈魂既不吉利也不兇險,紅色的破爛骷髏與白玉般的容顏並存。 尚未化爲屍骨的身軀,隨着生老病死而流轉,對秋天的悲傷不捨春夏秋冬的更迭。 佛牙破碎,羚羊角也無法保全,瘦弱的身體難以留住那些獅子蟲。 七尺之軀,肌膚上的瘡痂已經脫落乾淨,深感慚愧沒有東西可以供給劉邕。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遊魂、骷髏、生老病死等意象,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無常和人生苦難的深刻感悟。詩中「紅爛骷髏白玉容」一句,巧妙地將死亡與美麗並置,突顯了生命的脆弱與短暫。後文通過對佛牙、羚羊角等具體事物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無常和脆弱的主題。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透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直面生死的哲學思考。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