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一夜間,春風吹遍了衡陽城,鴈兒盤算着路程,準備立刻從楚水邊飛回燕山旁。
不要怪我春天一來就要回去,江南雖好,卻是他鄉!
注釋
衡陽:今屬湖南省,在衡山之南、有山峰勢如大鴈迴旋,名回鴈峰。相傳北來的大鴈到此不再南飛,遇春飛回北方。
楚水:泛指古代楚地的江湖。戰國時,楚國佔有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浙的大部地區,這裏言楚,即指江南。
燕山:在河北平原北側從潮白河谷到山海關,由西向東綿延數百里。這裏泛指北方地區。
序
這首七言絕句通過描寫衡陽歸鴈,不戀江南風光,春到衡陽便北返,抒發了詩人思鄉之情懷,同時也表現了對不願爲官,願過漁樵隱逸生活的嚮往,全詩造意新穎,沉著蘊藉。
賞析
詠鴈的詩通常借秋鴈南飛的形象,抒發在北方的遊子對南方家鄉的懷念,以及對北方艱苦環境的厭倦。這首詩卻相反,塞北雖苦,但終究是故土。這首詩構思別具一格,主題更上一層樓。
詩歌首句從春到衡陽切入,語氣中充滿歡欣。詩人一開章就說「春風一夜別衡陽」,彷彿「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從冬到春的歲序交替。乍看起來,好像有悖於常理,仔細一琢磨,這洋溢着人們對暖風乍至、大地春回的輕鬆喜悅之情,也從側面反映了鴈兒正久久地等待着春天的到來,因而對此特別敏感,暖風初至,便喜不自勝;第二句,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大鴈並不是因此贏得舒緩喘息的時機,而是產生急切離開的歸念,忖量着「楚水燕山」的漫漫征程,準備立刻從楚水之畔飛回燕山之旁。這一層跳躍,寫出大鴈歸心的急切,可說是「聞風而動」,絕無猶豫。「楚」,當然是指大鴈生活的南方;「燕」,卻是寒冷的北國,山水互文見義,正說明從南到北,這中間,要經歷千山萬水。「萬里長」顯示了大鴈征程的遙遠。而此時的江南,春色佳麗,正好流連。對此,人們心頭困惑自然轉化爲對大鴈的質疑,不但詩人要「怪」,連讀者也要「怪」。
後兩句當然是大鴈的回答——「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詩人用託物詠懷的手法,借春鴈的口吻表達強烈的思鄉情感,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王恭是福建閩侯縣人,江南本來就是他的故鄉,他卻說「江南雖好是他鄉」,由此看來,詩中的「楚水」、「江南」並非確指某個地域或方位,只不過是一種借代性的語句,指的是享受榮華富貴的朝堂。因而本詩的主題不是表現對故鄉的執着的愛,而是表現了詩人想辭官歸隱、遁跡林泉,尋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園,也表現了詩人不願爲官,願過漁樵隱逸生活的意趣。
本詩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取向不同,不寫秋鴈南歸,寄託羈宦北方的士大夫對南方鄉土的思念,而是寫春鴈,在春風吹到衡陽時,不計從「楚水」到「燕山」的「萬里」之遙、程途之苦,堅決要回艱苦的北方去。詩旨不在於區別南北地域,而重在表現不留戀溫柔富貴的官場,甘願終老田園過吟嘯自得的清高日子。
詩歌四句的結構,從棄優就劣這一違背常情的舉動,引出疑問,而後歸結到全詩的中心,有助於將主題表現得更鮮明,藝術手法上從反常突出正常,在引起驚詫後再以擬人的口吻亮底,加強了藝術效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衡陽: 古地名,今湖南衡陽一帶,因雁南飛至此而停歇。
- 楚水: 指長江流域的水,古代南方多稱楚地,故有此稱。
- 燕山: 古代泛指北方的山脈,如燕京(今北京)一帶。
- 他鄕: 不是自己的故鄕,此処指江南。
繙譯
一夜春風過後,春雁告別了衡陽這個溫煖的地方,它們飛越楚水和燕山這遙遠的路程,踏上漫漫歸途。 不必責怪它們春天一到就急著離去,盡琯江南風景優美,但畢竟不是它們的故鄕。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春雁南飛的情景,寓言了遊子思歸的情感。春風一夜之間吹散了雁群,象征著時光流轉,春去鞦來。詩人以春雁自比,表達了對故鄕的深深眷戀,盡琯江南景色宜人,卻無法替代心中那份對家鄕的歸屬感。詩歌簡潔明快,情感深沉,展現出淡淡的鄕愁與離情別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