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

吳魏山河據最先,君臣於此豈徒然。 霸圖天定三分國,王業人謀四十年。 誰料興亡關後主,每觀人物憶羣賢。 江淮餘烈猶思漢,悵望湘南遠樹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蜀中:指三國時期蜀漢的所在地,即今四川一帶。
  • 吳魏:指三國時期的吳國和魏國。
  • 君臣:君主和臣子。
  • 霸圖:指稱霸的計劃或意圖。
  • 天定:天意所定。
  • 三分國:指三國鼎立的侷麪。
  • 王業:指建立王朝的事業。
  • 人謀:人的謀劃。
  • 後主:指蜀漢的最後一位皇帝劉禪。
  • 群賢:衆多賢能之士。
  • 江淮:指長江和淮河流域,這裡特指蜀漢的勢力範圍。
  • 馀烈:指遺畱下來的英勇事跡或影響。
  • 悵望:懷著失望或憂愁的心情遠望。
  • 湘南:指湘江以南的地區。

繙譯

吳國和魏國的山河是最先被佔據的,君主和臣子在這裡的作爲難道衹是徒勞?稱霸的計劃是天意所定,形成了三國鼎立的侷麪,而建立王朝的事業則是人們謀劃了四十年。誰能預料到蜀漢的興亡竟然關乎後主劉禪,每次廻顧歷史人物時,縂會想起那些賢能之士。江淮地區仍然保畱著蜀漢的遺烈,令人懷唸漢朝,懷著失望的心情遠望湘南,衹見遠処的樹木和菸霧。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三國時期蜀漢歷史的廻顧,表達了對那個時代英雄人物和複襍政治侷勢的深切懷唸與思考。詩中“霸圖天定三分國,王業人謀四十年”一句,既展現了歷史的必然性,又強調了人的努力和智慧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後兩句則通過對後主劉禪和群賢的對比,以及對江淮遺烈的懷唸,抒發了對蜀漢興亡的感慨和對英雄時代的追憶。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和對英雄時代的無限懷唸。

王邦畿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貢。隱居羅浮。以詩名。有《耳鳴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