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竹亭

古稱此君子,直節多清風。 更有歲寒心,將與松柏同。 君子不可少,世情良惡逢。 況有桃李華,依依競春容。 小人本易進,君子道固窮。 雅好自天性,深交若神通。 日夕對君子,蕭然坐亭中。 君子不可違,宦轍隨西東。 亭移竹不改,晚節能有終。 湖江流澤遠,甌越納春融。 善政在人心,誰知君子功。 至德本難言,山歌詎能工。 歌罷魂孤飛,可愛不可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賦得:古代文人聚會時,按指定的題目或韻腳作詩,稱爲賦得。
  • 直節:正直的品節。
  • 歲寒心:比喻堅貞不屈的意志。
  • 宦轍:仕途,官場生涯。
  • 甌越:指浙江一帶,古稱甌越。
  • 山歌:民間歌謠。

翻譯

古人稱竹爲君子,因其正直的品節常帶來清新的風氣。它更有堅貞不屈的意志,與松柏一樣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君子在世間不可缺少,儘管常遭遇惡意的對待。何況還有桃花李花的豔麗,依依不捨地競相展現春天的容顏。小人容易得勢,而君子之道本就艱難。對君子的喜愛源自天性,深交如同神通一般。日復一日地面對君子,靜坐在亭中感受其蕭瑟之美。君子不可違背,即使仕途四處奔波。亭子雖移動,竹子依舊不變,晚年的節操得以保持。湖江之水流淌着遠大的恩澤,甌越之地接納着春天的溫暖。善政留在人心,誰又能真正理解君子的功績。至高的德行難以言表,民間歌謠又怎能完美表達。歌罷之後,靈魂彷彿孤飛,那可愛卻無法追隨。

賞析

這首作品以竹爲喻,讚美了君子的正直與堅貞。詩中通過對竹的描繪,展現了君子在世間的艱難與不易,以及他們堅守道義的決心。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君子品質的嚮往和對世俗的不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通過對竹的讚美,傳達了對高尚品質的追求和對現實世界的深刻反思。

方獻夫

明廣東南海人,初名獻科,字叔賢,號西樵。弘治十八年進士。正德中授禮部主事,調吏部員外郎,旋從王守仁問學,謝病歸西樵山中,讀書十年。嘉靖初還朝,以議大禮稱帝意,驟進少詹事。累官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閣輔政。持論和平,而輿論視爲奸邪,連被劾。又見帝恩威不測,三疏引疾歸。有《周易傳義約說》、《西樵遺稿》。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