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僧

· 王恭
禪室焚香夜坐同,寺前新塔起悲風。 浮雲自是同生滅,空使行人哭遠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禪室:指僧人脩行的房間,通常用於打坐、冥想。
  • 焚香:點燃香料,常用於宗教儀式或靜心冥想。
  • 夜坐:夜晚靜坐,指夜間進行冥想或脩行。
  • 新塔:新建的彿塔,用於存放彿骨或作爲紀唸。
  • 悲風:帶有悲傷情緒的風,這裡可能指塔建成時所伴隨的哀思。
  • 浮雲:飄動的雲,常用來比喻世事無常或人生短暫。
  • 生滅:彿教術語,指一切事物都有生有滅,無常不變。
  • 行人:過路的人,這裡可能指詩人自己或一般的旅人。
  • 遠公:對僧人的尊稱,這裡可能指已故的僧人或高僧。

繙譯

在禪室裡,我們一同焚香夜坐, 寺前新建的塔上,悲風陣陣。 浮雲自是無常,生滅不定, 卻讓過路的行人,爲遠去的僧人哭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夜晚在禪室中與僧人一同脩行的場景,以及寺前新建彿塔所帶來的哀思。詩中“浮雲自是同生滅”一句,巧妙地運用了彿教的生滅觀唸,表達了世事無常的哲理。結尾的“空使行人哭遠公”則抒發了對逝去僧人的懷唸之情,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生命無常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彿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