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史開封

天低荒草誓師壇,鄧艾心知戰地寬。 鼓角迥臨霜野曙,旌旗高對雪峯寒。 五營向水紅塵起,一劍當風白日看。 曾從伏波徵絕域,磧西蕃部怯金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低荒草誓師壇:天低,形容天空低垂,與荒草連成一片。誓師壇,指軍隊出征前舉行誓師儀式的場所。
  • 鄧艾: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將,此處借指史開封。
  • 鼓角迥臨霜野曙:鼓角,指戰鼓和號角,迥臨,遠遠地傳來。霜野曙,指清晨的霜地上,曙光初現。
  • 旌旗高對雪峯寒:旌旗,軍旗。高對,高高地迎着。雪峯寒,寒冷的雪山。
  • 五營向水紅塵起:五營,指軍隊的五個營區。向水,面對河流。紅塵起,塵土飛揚,形容軍隊行進時的景象。
  • 一劍當風白日看:一劍,象徵武將的英勇。當風,迎風。白日看,在陽光下閃耀。
  • 伏波:指東漢名將馬援,因其曾任伏波將軍。
  • 徵絕域:徵,征戰。絕域,極遠的地方。
  • 磧西蕃部怯金鞍:磧西,指西北邊疆的沙漠地帶。蕃部,指邊疆的少數民族部落。怯金鞍,害怕裝備精良的軍隊。

翻譯

天空低垂,荒草連綿,誓師壇上氣氛莊嚴,鄧艾般的心知這片戰場廣闊無垠。戰鼓和號角在清晨的霜地上遠遠傳來,軍旗高高地迎着寒冷的雪山。五個營區面對河流,塵土飛揚,一劍迎風,在陽光下閃耀。曾經跟隨伏波將軍征戰極遠的地方,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部落害怕裝備精良的軍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麗的邊塞出征圖。通過「天低荒草」、「鼓角迥臨」、「旌旗高對」等意象,生動地展現了邊疆戰場的遼闊與荒涼。詩中「一劍當風白日看」一句,以劍喻人,表達了將士們的英勇與豪情。結尾提及「伏波徵絕域」,不僅展現了歷史的厚重感,也體現了對邊疆安寧的深切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邊塞詩的特有韻味。

楊巨源

唐代詩人。字景山,後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爲張弘靖從事,由祕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爲鳳翔少尹,復召授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政請以爲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於楊巨源生年,據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於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語。由此推斷,楊當生於755年,卒年不詳。另外同名的還有宋代抗金名將。 ► 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