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效陶
落第非有罪,茲山聊歸止。
山猿隔雲住,共飲山中水。
讀書時有興,坐石忘卻起。
西山忽然暮,往往遺巾履。
經時一出門,兼候僮僕喜。
常被山翁笑,求名豈如此。
齒髮老未衰,何如且求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落第:科舉考試未中。
- 茲山:此山。
- 聊:暫且。
- 歸止:歸宿,停留。
- 隔雲住:住在雲霧繚繞的地方,形容山高。
- 坐石:坐在石頭上。
- 遺巾履:遺失頭巾和鞋子,形容時間過得快,不覺間東西已不在原處。
- 經時:經過一段時間。
- 兼候:同時等待。
- 僮僕:僕人。
- 山翁:山中的老人,指隱士。
- 齒髮:牙齒和頭髮,代指年齡。
- 老未衰:年紀雖老但身體未衰。
- 何如:不如。
- 求己:自我修養,不求外物。
翻譯
科舉未中並非罪過,我暫且在這山中停留。山猿住在雲霧繚繞的山間,我們共飲山中的清泉。讀書時偶有興致,坐在石頭上竟忘了起身。西山忽然間已是暮色,常常遺失頭巾和鞋子。經過一段時間纔出門,同時等待僕人的歡喜。常被山中的老人嘲笑,追求功名豈能如此。年紀雖老但身體未衰,不如且自我修養。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功名的淡漠和對自然的嚮往。詩中,「落第非有罪」一句,即表明了詩人對科舉失利的超然態度,認爲這不是什麼罪過,而是一種自然的歸宿。詩人在山中與山猿爲鄰,共飲山泉,享受着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讀書時的興致和坐石忘起的情景,描繪了詩人沉浸於學問和自然之美的狀態。西山暮色的描寫,以及遺失巾履的細節,傳達了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隨意。最後,詩人通過山翁的嘲笑,表達了對功名的不屑,認爲與其追求外在的名利,不如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自我修養。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