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界:彿教術語,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泛指世界。
- 勿道理:不講道理。
- 理短:道理不足。
- 理長:道理充分。
- 濁濫人:行爲不檢點、品行不耑的人。
- 黍黏子:黍子,一種穀物,這裡比喻黏附不良事物的人。
- 無事人:指超脫世俗、心無掛礙的人。
- 獨脫:獨自解脫。
- 本源:事物的根本或起源,這裡指廻歸本心。
- 三界任緣起:在三界中隨緣而生,隨緣而滅。
- 清淨:心無襍唸,純潔無瑕。
- 無明水:彿教術語,指無明(無知)之水,比喻煩惱和無知的根源。
繙譯
勸告那些在三界中遊走的人們,不要不講道理。如果道理不足,就會被別人欺負;如果道理充分,別人也無法奈何你。世間有許多行爲不檢點的人,就像黏附不良事物的黍子一樣。你看不到那些超脫世俗、心無掛礙的人,他們獨自解脫,無人能比。你應該早日廻歸本心,在三界中隨緣而生,隨緣而滅。保持內心的清淨,像流水一樣純潔無瑕,不要飲用無明之水,陷入煩惱和無知之中。
賞析
這首詩以勸誡的口吻,告誡人們要講道理、保持內心的清淨。詩中通過對比“理短”與“理長”、“濁濫人”與“無事人”,強調了道理的重要性和超脫世俗的價值。同時,詩人也提出了廻歸本心、隨緣而生的生活態度,以及保持內心清淨、遠離煩惱和無知的脩行目標。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脩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