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獻俘大雨

鳴鐃進榜入雞西,驟雨狂風四望迷。 誰謂揮戈能轉日,自憐披甲欲沾泥。 功成澥渤霏煙靖,怨入平蕪荒草萋。 可惜山翁猶未醉,羣兒爭唱白銅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鳴鐃(míng náo):古代軍中用以指揮停止或撤退的鐃鈸,此処指軍隊的行進聲。
  • 進榜:指軍隊行進的行列。
  • 澥渤(xiè bó):古代指大海。
  • 平蕪:平坦的草地。
  • 白銅鞮(bái tóng dī):古代一種銅制的打擊樂器,此処可能指一種歌曲或樂曲。

繙譯

軍隊的鐃鈸聲響徹雲霄,行列整齊地進入雞西,突然間狂風暴雨,四周一片迷茫。誰說揮動兵器就能扭轉乾坤,我自憐身披鎧甲,卻要被泥濘沾溼。功成名就,大海之上菸霧消散,怨恨卻深入平坦的草地,荒草淒淒。可惜山中的老翁還未醉,一群孩童爭相唱著白銅鞮的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軍隊在惡劣天氣中行進的場景,通過對比軍人的艱辛與自然的無情,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複襍情感。詩中“鳴鐃進榜”與“驟雨狂風”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軍人的堅靭與不易。後兩句則通過“功成”與“怨入”的對比,抒發了功名背後的無奈與哀愁。結尾的“山翁”與“群兒”則增添了一抹田園詩意,使得整首詩在悲壯中不失溫情。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