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會試院中次諸友韻

蹤跡飄蓬西復東,共來折桂向蟾宮。 雲煙滿紙文裁錦,星斗羅胸氣吐虹。 禮樂興隆千載後,人材涵養百年中。 主文正擬公輸子,共喜無私別衆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蹤跡飄蓬:比喻行蹤不定,像飄飛的蓬草一樣。
  • 折桂:古代科舉考試中進士及第的雅稱。
  • 蟾宮:月宮,這裏比喻科舉考試的場所。
  • 雲煙滿紙:形容文章寫得非常優美,如同雲煙繚繞。
  • 文裁錦:比喻文章寫得像精心裁剪的錦繡一樣精美。
  • 星斗羅胸:形容才華橫溢,胸中彷彿裝着滿天星斗。
  • 氣吐虹:比喻氣勢如虹,才華橫溢。
  • 禮樂:古代的禮儀和音樂,這裏指文化教育。
  • 公輸子:即魯班,古代著名的工匠,這裏比喻主考官公正無私,技藝高超。

翻譯

我的行蹤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從西到東不定,現在我們一同來到科舉考試的場所,希望能夠進士及第。我們的文章寫得如同雲煙繚繞,精美絕倫,才華橫溢,胸中彷彿裝着滿天星斗,氣勢如虹。在千年之後,文化教育依然興盛,人才的涵養在百年中不斷積累。主考官公正無私,技藝高超,我們共同欣喜於這種無私的選拔,與衆多工匠區別開來。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科舉考試的期待和對文化教育的讚美。詩中,「蹤跡飄蓬」形象地描繪了作者行蹤的不定,而「折桂向蟾宮」則表達了對科舉及第的渴望。後兩句用「雲煙滿紙」和「星斗羅胸」來形容文章的優美和才華的橫溢,展現了作者的自信和豪情。最後,通過對主考官的讚美,表達了對公正選拔人才的期待和欣喜。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對文化和人才的尊重與讚美。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