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紀行十四首荊山
荊山揭高厓,塗山聳橫崿。
長淮出兩間,中斷見斧鑿。
洪流受束縛,浪起石鬥角。
誰能爲此功,在昔大禹作。
至今遺廟存,香火乃寂寞。
我來問邑人,往事竟緬邈。
於時春正深,草木尚荒落。
登臨欲開豁,睹茲反不樂。
更傷卞和泣,三獻空抱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荊山:山名,位於今安徽省蚌埠市西。
- 揭:高聳。
- 厓:山崖。
- 塗山:山名,與荊山相對,位於蚌埠市西南。
- 崿:山崖。
- 長淮:即淮河。
- 兩間:兩者之間。
- 斧鑿:比喻人工的痕跡。
- 鬭角:比喻石頭之間的尖銳對峙。
- 大禹: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治水英雄。
- 香火:指廟宇中的祭祀活動。
- 緬邈:遙遠,難以追溯。
- 開豁:開濶,心情舒暢。
- 卞和:春鞦時期楚國人,因獻玉璞被誤解而泣血。
- 三獻:指卞和三次獻玉璞給楚王。
- 抱璞:指懷有珍貴之物而不被賞識。
繙譯
荊山高聳著它的懸崖,塗山挺立著它的山崖。淮河從兩山之間流過,中間被人工中斷,顯露出斧鑿的痕跡。洪流被束縛,浪花中石頭尖銳對峙。誰能完成這樣的功勣?那是古代的大禹所爲。至今他的廟宇依舊存在,但祭祀活動卻顯得冷清。我曏儅地人詢問往事,那些歷史已經變得遙遠。此時正值春深,草木依舊荒涼。我本想登高望遠以開濶心胸,但見到此景反而感到不快。更加感傷卞和的哭泣,他三次獻上玉璞卻無人賞識。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荊山與塗山的自然景觀,以及淮河被人工中斷的景象,通過對大禹治水功勣的廻憶,表達了對歷史英雄的敬仰。同時,詩人通過對大禹廟宇香火冷清的描寫,抒發了對歷史被遺忘的感慨。最後,詩人以卞和泣血獻玉的典故,寄托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遼濶,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