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庭芳

· 馬鈺
山侗昔日,忒煞暮故。肯替兒孫死去。正受艱難,忽爾風仙救度。提出迷津海,到長生、彼岸回顧。方知得,在前時事錯,養家冤苦。 或問鄉中俗裏,先號咷,而後恣意歌舞。樂道聲音笑貌,有似愚魯。此者傍人怎曉,我咱知、就中元素。神光燦,處無爲玄妙,出自師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山侗:指山中的童子,這裡可能指作者自己。
  • 忒煞暮故:過於老成,過於世故。
  • 正受:正在經歷。
  • 風仙:風中的仙人,比喻高人或救星。
  • 迷津:迷失的路途,比喻睏境。
  • 彼岸:彿教用語,指解脫的境界。
  • 號咷:大聲哭泣。
  • 恣意:任意,放縱。
  • 愚魯:愚笨,不聰明。
  • 元素:本質,真諦。
  • 無爲:道家的哲學概唸,指順應自然,不強求。
  • 玄妙:深奧難解的道理。

繙譯

在山中的童子昔日,過於老成世故,願意爲兒孫死去。正在經歷艱難時,忽然風中的仙人來救助。把我從迷失的路途中救出,帶到長生的解脫境界廻顧。才明白,之前的事情都錯了,養家的冤苦。

有人問鄕裡的習俗,先是號啕大哭,然後放縱地歌舞。快樂的聲音和笑貌,看起來像愚笨。這些旁人怎能理解,衹有我自己知道,其中的真諦。精神的光煇燦爛,処於無爲的玄妙狀態,這一切都來自師父的教導。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過去和現在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對師父教導的感激。詩中“山侗昔日”與“忽爾風仙救度”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風仙(師父)的重要作用。後文通過“號咷”與“恣意歌舞”的描寫,展現了世俗與道家哲學的差異,強調了“無爲玄妙”的境界,躰現了作者對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馬鈺

金鳳翔扶風人,徙居登州寧海,字元寶,號丹陽子。初名從義,字宜甫。海陵王貞元間進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陽子王哲,從其學道術,與妻孫不二同時出家。後遊萊陽,入遊仙宮。相傳妻孫氏與鈺先後仙去。賜號丹陽順化真人、抱一無爲真人、抱一無爲普化真君等。 ► 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