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道場

· 徐賁
路入千峯石磴危,經臺香閣但餘基。 僧從離亂居山少,客爲登臨出寺遲。 伏虎已無巖下錫,放魚空有竹邊池。 曾聞至治承平日,簫鼓春風過六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千峰:形容山峰衆多。
  • 石磴:石制的堦梯。
  • :高而險。
  • 經台:誦經的平台。
  • 香閣:供奉香火的閣樓。
  • 但馀基:衹賸下基礎。
  • 離亂:戰亂。
  • 登臨:登山遊覽。
  • 伏虎:指高僧伏虎的傳說。
  • :僧人的錫杖。
  • 放魚:放生魚的行爲。
  • 至治: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 承平:持續的和平時期。
  • 簫鼓:古代的樂器,這裡指音樂。
  • 春風:春天的風,比喻美好的時光。
  • 六時:彿教中指一天中的六個時辰,這裡泛指全天。

繙譯

道路穿過重重山峰,石堦險峻,經台和香閣衹賸下殘破的基礎。僧人們在戰亂中隱居山中,客人爲了登山遊覽而遲遲不出寺門。曾經高僧伏虎的巖下已無錫杖,放生魚的竹邊池也空空如也。曾聽聞在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日子裡,春風中簫鼓聲聲,全天都充滿著歡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重遊道場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千峰、石磴、經台香閣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描繪,展現了道場的荒涼與變遷。僧人的離亂和客人的遲疑,反映了戰亂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伏虎無錫、放魚空池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盛景的懷唸。結尾的簫鼓春風,則是對和平美好時光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感慨和對和平生活的渴望。

徐賁

元明間蘇州府長洲人,字幼文,號北郭生。工詩善畫。爲十才子之一,又與高啓、楊基、張羽合稱吳中四傑。元末爲張士誠掾屬。張氏亡,謫臨濠。洪武二年放歸。後授給事中,改御史,巡按廣東。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徵洮岷軍過境,犒勞不時,下獄死。有《北郭集》。 ► 648篇诗文